首页_蓝狮注册_蓝狮在线_登陆平台
首页_蓝狮注册_蓝狮在线_登陆平台
全站搜索
资讯详情
主页“『菲云注册』”主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1-23 14:54   文字:【】【】【

  主页“『菲云注册』”主页自20世纪后半叶始,众多科学家试图建立自然界四种力(重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强相互作用,弱力弱相互作用)的理论统一。Gauge理论Yang-Mills规范场论,超弦理论,希格斯Higgs粒子等逐一登场,然而都未曾获得足够充分的支持和确证。

  进入宇宙世纪后,物理学者们在宇宙殖民地中建立了实验室,从而拥有了地球上梦寐难求的无重力影响的实验室和巨大粒子加速器。

  宇宙空间中重力研究的结果是,由Y.T.米诺夫斯基通过米诺夫斯基粒子的假想提出了大统一理论。作为这一理论根基的米诺夫斯基粒子的性质对于至今为止的物理学是一种彻底的颠覆。

  如今被作为宇宙世纪代表人物之一的物理学家T·Y·米诺夫斯基博士,在发现著名的米诺夫斯基粒子(简称米氏粒子)之初,却遭到了物理学会的排斥、孤立。而向窘境中的博士伸出援助之手的则是当时身为吉恩主义核心人物的德金·扎比。

  德金为博士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在SIDE-3创立了“米诺夫斯基物理学会”,这一行为奠定了一年战争中吉恩对联邦技术优势的基础。

  宇宙世纪初期,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主要来自无穷的太阳能和核能,殖民卫星公社通过在殖民卫星上建造、安装大量的太阳能板,来进行能量的转换,为殖民卫星内的社会生活提供必要的电能、热能。这种技术其实在旧世纪就已经存在,也绝非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相反则类似一种粗放性密集型的建设。即使环保,但一次性投入成本巨大,而且位于宇宙的太阳能板维护起来难度不小,成为殖民地初期发展的巨大限制。

  鉴于初期宇宙开发必须要有相对独立的能量来源,另辟蹊径则是利用军事上早已运用的核技术来提供能源。同样的,旧世纪采用的核裂变技术和不怎么成熟的核聚变技术反应时产生的巨大放射性问题需要解决。基于旧世纪的技术淀积,传统方式的多层混凝土阻隔的确可以实现,但依然无法完成宇宙世纪核熔炉的小型化。如何小型化这一课题在宇宙世纪前期成为了公认的难题,无论是联邦还是殖民地,相同的各类试验都在不断的进行。

  U.C.0040年,由SIDE 3的米诺夫斯基物理学会主导,在T·Y·米诺夫斯基博士协领下的团队在多次新型核融合试验——即氦(He3)型热核实验:2He3 + H2 - 2He4 + p,释放出: 18.35 MeV——发现了之后为米诺夫斯基物理学(Minovsky Physics)的奠基的基础粒子。在氘型热核融合时,会释放出一种具有长时间持续的极端电波障碍,T·Y·米诺夫斯基博士的团队对这个特异现象进行了研究,从而发现了发现了核融合时的副产物,一种元粒——米诺夫斯基粒子(Minovsky Partical)。

  米诺夫斯基物理学将构成宇宙的粒子归纳为光子和米诺夫斯基粒子两种,并认为当初仍是假想粒子的米诺夫斯基粒子只能存在于相转移空间

  另外,根据其他科学家们的验证与假设,导出了一旦发生相转移,米诺夫斯基粒子所存在的空间(M空间)在得到一定能量(这被称为M空间阈值)补给的情况下可被维持的结论。 通过粒子与相转移空间的相互作用可使M空间达到稳定化。此提案一经提出,便有众多的科学家着手于M空间或是M粒子的研究工作。所有的高能源研究者都希望率先成为M粒子的发现者。

  最终发现者仍是米诺夫斯基本人,他在他占据了Side3中一整个岛屿的研究设施中成功生成了M空间,并“间接然而确实地”确证了M粒子的存在,同时也确认了M粒子可拥有长达2.5×10^6秒以上的寿命。之所以说是“间接地”是因为形成M粒子的空间与通常的空间不同,通过通常空间观察M粒子是难以获知其正确的形态的。我们所观测到的只不过是种种M粒子的“影子”罢了。米诺夫斯基粒子的发现实际就是米诺夫斯基物理学所预测的“影子”的发现

  如图:x次元的观测者只能观测到X1和X2,M粒子的全貌H(x)无法被观测。

  M粒子的形成空间在数学上被记作第10次元,因此寻求它的4次元解(即其在通常空间的行为)时,会得到包括虚数解在内的众多答案。M粒子的“影子”即是对应着M粒子的标准表达方程式的众多的解复数解的存在。也就是说,使电磁妨害,(立体格子)场I力场?),Mega粒子、米诺夫斯基飞航系统等技术成为可能的M粒子的活动与这些众多的解一一对应。

  M空间在失去能量缩退时,会在通常空间留下类似”空洞”的区。平均寿命为2.5×10^6秒,按一定比例发生,符合泊松分布(Poisson分布,是一种统计与概率学里常见到的离散概率分布,由法国数学家西莫恩·德尼·泊松在1838年时发表。泊松分布适合于描述单位时间或空间内随机事件发生的次数)。

  被捕捉的电磁波的波长跨越十分广的波段,但释放出的电磁波都有特定统一的波长

  这个“空洞“区会将本应传播于通常空间的电磁波被捕捉入这一“空洞”。这在原理上是一种共鸣现象,波长与M粒子能量相对应的电磁波成为被捕捉的对象,用于通信的电磁波从微波到超长波都属于这一范围,而可视光,X射线,伽马射线等不与“空洞”发生共鸣因而不被捕捉。所以在战术上散布米诺夫斯基粒子会干扰通信而不会干扰可见光。

  崭新的道路开辟了。随后,M粒子和其活动的应用技术被陆续实用化。虽然也有不少物理学家对这种无法观测的M粒子的存在提出异议,但目前还未能发现有力的反证。米诺夫斯基本人则据说投入了下一阶段的研究,开始尝试光子与M粒子的统一。

  早在UC 0070年,米诺夫斯基粒子散布妨碍电磁波的秘密试验取得成功。虽然战场条件下散布的米诺夫斯基粒子,大部分情况下难以做到完全切断近距离内的全部频段电磁波通讯,并且对激光、红外线等频段的通讯和搜索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影响。但是,其效果足以导致依赖电磁波捕获目标的传统雷达系统基本失灵,依赖电磁波传递精确数据的控制系统难以运作,配合传统光学烟雾等手段确实能够做到短时间内彻底瘫痪目标的任何通讯搜索能力。

  而更要命的是,飘散的米诺夫斯基粒子能够进入电子仪器内部,对精密电路造成干扰破坏。这种干扰对于舰艇这样大小的单位,简单通过在电路设备上加装屏蔽设施(主要是厚金属板)就能进行屏蔽,但在体积有限的设备(如各种导弹和机载系统)上进行相应改装就困难重重。而这导致了诸如红外和光学等原理上可以避免米诺夫斯基粒子影响的制导设备在这种环境下也难以稳定工作,各种光学设备捕获的原始数据需要经过大量的电脑修正才能成为清晰图像。

  米诺夫斯基粒子对于光学探测设备的影响一直难以消除。米洛夫斯基粒子散布环境中获得清晰图像很大程度依赖计算机系统的修正。(等于把你的各种4K8K显示器变成上世纪40年代的黑白电视)

  由于依赖电磁波的长距离索敌和攻击手段几乎被米诺夫斯基粒子完全瘫痪。交战距离瞬间被拉近到了目视距离。地球联邦军宇宙舰队赖以制胜的长距离炮击效能下降。而且,由于雷达等用于捕获高速目标的火控系统在米洛夫斯基粒子散布环境中接近瘫痪,近距离作战且具有高机动性的武器系统的生存性大幅上升。以在米诺夫斯基粒子大量散布战场进行作战为前提的新概念武器系统的探索开始

  实际上应该定位为一种触媒核融合,早在旧世纪为物理诺贝尔得奖者卢尔·W·阿尔瓦雷斯(Lule W Warllax)所发现。即只要选取氢(H)和氘(D),或氘(D)与氚(T)作为燃料,就会形成跟氢分子相当的较安定的拟似原子,从而可以做到低温下的核融合反应。当时众多科学家曾多次想将这种核融合效果实用化,但基于旧世纪技术限制,所有计划都只好放弃。

  宇宙世纪,对氦(He3)型热核反应中所释放出的米诺夫斯基粒子进行受磁性压缩,使其产生立方体超结晶体,形成I Field。利用米诺夫斯基粒子超结晶体的分子形式接近金属的特性,所以很轻易的可以在超结晶体内注入足够反应的氦(He3)和氘(D),使得其利用米诺夫斯基粒子超结晶体则可以形成拟似原子。

  由于核与核之间互相排斥,是由于存在被称为库仑障壁的临界距离之故。通常,要突破这种障壁的话,需要超高压和超高热,但这种拟似原子却可轻易突破。所以米诺夫斯基反应堆并不同以往的热核反应炉那样,需要抗高温、高压,从而建造更方便,体积也更小型化。

  第一台米诺夫斯基反应堆于U.C.0047年,在T·Y·米诺夫斯基博士带领下完成,很快米诺夫斯基反应堆的优势被利用到了宇宙开发的各个领域,其中当然最多的自然是解决大型宇宙飞船的动力,甚至是移动小行星上。

  而在之后的Mobile Suits初期开发中,超小型化的MS专用米诺夫斯基反应堆也于U.C.0075年开发成功,如此一来,从动力上扫平了MS作为新一代兵器登上舞台的道路。

  这里同时我们也涉及到一些关于这种核熔炉所必须的反应原料氦(He3),地球上并不存在天然可用的氦(He3),而通常氦(He3)采集自两个地方。其一是月球表面的粉沙,氦(He3)藏于比地面略深的地层中。太阳风把氦(He3)带来月球,积聚于地层中,含量虽少,但通过精炼仍可利用。二则是由木星船团前往木星圈,从木星的那充满氦( He3)的大气层中抽取,同时还可以得到相当量的氘(D)。采得后就运往地球圈进行运用。相比,前者相比产量少,精炼成本也不低;后者则周期长,而且在木星圈开采的危险系数也相对较高。

  而且早期出于探索阶段的MS并不具有实用型,甚至在M粒子影响下只能纯粹依靠驾驶员目视

  当然米诺夫斯基粒子给宇宙世纪还带了除解决动力之外的更多深远影响,即使那仅仅只是在军事上。新型的一代MEGA粒子炮以及之后的MS搭载用Beam Rifle都将基于米诺夫斯基粒子的存在而出露端倪。

  MEGA粒子炮-----由正负米诺夫斯基粒子的融合而获得高度运动能的MEGA粒子,其运动方向透过I力场整理并集束释放就是威力巨大的光束武器MEGA粒子炮。MEGA粒子炮具有能源转换效率高(达到85%以上),散射小,不受一般电磁场影响的优势。从UC 0075年开始,MEGA粒子炮就逐渐在吉翁和联邦双方的战舰上成为主力火炮类型。

  但这种武器的最大问题在于填充MEGA粒子发生装置的巨大体积和将米诺夫斯基粒子压缩成MEGA粒子所需要的巨大能耗。所以一年战争时期,除了战舰外基本也只能在各种装备大功率融合炉的水陆两栖型MS、巨型MA上看见MEGA粒子炮的身影

  E-Cap是一种能够将米诺夫斯基粒子储存于高能压缩状态的装置,在此基础上只需少量能量,便可触发储存的高能米诺夫斯基粒子,使其融合为MEGA粒子。有了E-Cap,MEGA粒子发生装置得以小型化。而从耗能来说,产生同等威力的光束,E-Cap系统所需要的能量只有普通MEGA粒子炮系统的1/20。该技术使得MS使用的光束步枪成为现实。

  同样以E-Cap为依托,原理是以I力场拘束MEGA粒子,来形成肉眼可视的高热光刃,光刃有上千度的高温,能瞬间切断数百毫米厚的超高张力钢装甲。光束军刀相比起电热斧等格斗武器刀刃更长,重量反而更轻,而其破坏力之强足以一刀斩断MS,令本机在近战中获得了极大的优势。非战斗时可以收纳于基座上,依靠背包内置的辅助动力炉同步充能,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UC 0071年吉翁军向吉翁公国所属的各个军事工业集团发出了招标,经过初步筛选,项目最终在吉翁两大军火公司,Zeonic和MIP的方案间展开最后对比。

  MIP公司的方案为MIP-X1,其设计是以现有的高速宇宙船架构发展而来,机体要害部位覆盖了厚实的复合装甲防护,并且凭借其大推力推进器和数量众多的调整喷口。其在防护与机动性方面相比之前的宇宙战斗机有长足进步,而且位于机体前部的MEGA粒子炮在视距内战斗中拥有对战舰级目标的毁灭性火力。理论上来说,这是一型具有相当潜力的武器系统。

  然而其问题也非常突出,由于其机动性完全依赖姿势控制喷口的推力,因此搭载的推进剂消耗也非常快。作战状态下频繁机动时,其作战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而提高续航力需要大幅放大基础设计以提升推进剂搭载量,存在成本失控风险。

  而相比MIP公司的方案,Zeonic公司的ZI-XA1方案虽然火力完全为零,但是其机动原理采用了划时代的AMBAC(Active Mass Balance Auto Control 动态质量自动平衡控制)方式,通过机体结构运动的惯性来替代推进器实现机体姿势控制。因此,AMBAC机动能大幅降低携带量有限的推进剂使用量,对于延长独立运作时间至关重要。这一因素也使得吉翁军选择了更有发展潜力的ZI-XA1作为后续发展的技术原型。

  对比两种方案,可以发现MIP公司,也就是现实常有的宇航机方案在调转姿态加减速方面会消耗大量推进剂,而

  动态质量自动平衡控制,可以通过自身摆动机体结构来完成从而节省不少推进剂。这样就可以把占用大量推进剂的重量配额分配到其他方面。

  在综合考虑AMBAC机动和搭载武器以及泛用性等需求后,Zeonic研发部门开发了ZI-XA1到ZI-XA3的一系列试验机,最终在ZI-XA3确定了完整的人形结构,内部给予了Mobile Suit(MS)的命名

  虽然小型米诺夫斯基核反应堆在UC0047年发明,但是超小型化的MS专用米诺夫斯基反应堆却是在U.C.0074年才开发成功,距离0079年战争爆发仅5年时间,在这5年时间也只是把MS彻底规格化和军事化(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基本上也没时间和技术把米诺夫斯基反应堆更加彻底小型化,(比如做到甚至冰箱大小)也就没法继续把MS更彻底小型化

  确定技术路线后,以工程机械的名义,吉翁公国开始了一系列人形原型机建造与测试。导入 AMBAC机动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迭代完善后的最终产品就是被称为 Mobile Suit 的新形式作战兵器。

  以MS-01 Clubman为起点的MS原型机,导入了之前获得的AMBAC控制系统的测试数据,在宇宙空间能以AMBAC机动在3秒左右时间完成180度转向。而机械臂结构能够搭载武装系统,不过在最初的原型机上,只是试验性的搭载了一个格斗爪作为武装。左手则是宇宙工程作业舱惯用的四指结构。

  随后完成的MS-02在MS-01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改了控制系统,将大量控制结构埋入了机体内部,也是整个计划中第一台导入完整的流体内脉冲控制系统的机体。同时,燃料搭载量和散热有小幅改善,武器系统放弃了并不实用的固定式机械爪,而选择双臂安装机械手。

  为什么要安装机械手,而不是直接搭载固定武器呢?手部的泛用性可不是单单只是拿东西那么简单。你想想,人类之所以能站在食物链顶端,不光是有聪明的大脑,还得有首先能单独站立起来的能力,从而解放出双手,依靠解放的双手制造各类工具武器凌驾于其他动物之上。人类兵种不也是如此: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士兵身兼数职,而且现在不断改进让士兵有能力的情况下携带多种工具武器,目的性就是为了不单独占编制,提高泛用性。只要有手部,MS就可以在战场千变万化的环境下携带多种武器,使用面不至于那么单一。甚至本来在UC世界战争环境已经回到了目视状态,甚至还有接近战这种可能,手部的作用可就比固定武装就好用太多了。---如果手部无用,那么人类百万年的变化,老早就应该把手部像尾巴盲肠一样慢慢退化了,我们现实世界之所以觉得机械手无用,是因为我们目前还没能有“流体脉冲控制系统”这个技术,如果一旦突破这个技术,绝对会广泛大规模使用。

  与MS-02几乎就是并行开发的MS-03项目于UC 0073年6月完成第一台原型机,其研发更为重视机体的战斗性能。最终完成的MS-03的四肢结构相比MS-02更为接近人类。除了为了适应更高过载,机体结构进行了进一步强化外,MS-03还强化了机体的装甲。从第三号原型机开始,放弃了原定的驾驶舱脱离功能并对机体模块进行进一步优化设计以减轻机体重量。

  然而就实际测试结果来说,该型号由于机体总重量上升和主动力源功率依旧不足的原因,机动性能比起更轻的MS-02来说,反而进一步下降了。

  之前的MS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现实问题----主动力源,当时超小型MS用动力炉还没造出来,但使用电力避免不了续航时间过短,动力不够导致甚至过于笨重转个身子都要3秒的尴尬问题,这个时候MS的用途就跟工业机械没什么两样,之前不成功的原型机甚至让吉翁高层对MS开发计划的耐心都消磨殆尽。

  好在吉翁公国在军事技术相关领域的高昂投入还是带来了成效,新技术的出现使得MS研发项目到达了质变的节点。在MS-03结构基础上,Zeonic研发人员选择从材料和动力两个方向进行突破。通过将材料更换为吉翁公国最新研发的超高张力钢,新的原型机预期能够在更高的结构强度前提下,大幅减少机体重量。超高张力钢的机械性能远好于传统钛合金材料,并且维持了钢材料的优秀加工性能以及较低成本。而更为重要的,主动力选定为新型的米诺夫斯基核融合炉ZAS-X7。新型核融炉在体积大幅缩小的同时,输出功率反而超越了之前的老式反应炉。在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下,MS-04正式完成

  MS-04继承了由MS-03基本确定的半硬壳式结构,由坚固的超高张力钢装甲组成外部框架,并在内部容纳结构设备,核融合炉产生的动力由流体脉冲管传导到机体各部分驱动机体运动。最终完成并进行测试的原型机上,MS-04首次安装了MS规格精度的五指结构手部。能够做到握持武器等操作,并且操作更加精细化,泛用性更加实用。

  UC 0074年2月,以大规模量产为前提,在MS-04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作战半径并优化装甲结构的YMS-05 ZAKU正式推出。相比MS-04,YMS-05对原型机过于细碎的装甲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将核融合炉升级最新的ZAS-MI8A型核融合炉。除了优化装甲外形,还移除了部分经测试证明不是必要的姿势控制喷口以降低量产成本。YMS-05的测试非常顺利。经历一系列小修小改后就很快定型了。作为最初的量产型MS,MS-05A在生产工厂的加班加点生产下,仅仅3个月就完成了首批27架的订单。这些MS全部配备到了基西莉亚·扎比直辖的教导机动大队承担MS的训练使用的探索工作。

  多项试验中,MS-05A良好的表现使得吉翁军坚定了以MS部队为核心建立新型战斗力的决心。基本测试结束后,UC 0075年5月,MS-05发展到了更为成熟的B型阶段。正式投入批量生产的B型相比MS-05A改变了胸部装甲结构,并小幅改善了移动性能。而B型也正是MS-05系列生产数量最多的一个型号,总产量达到了793台。吉翁军其他部队开始以教导机动大队的经验为基础,组建具备实战能力的MS部队。

  MS-05系列以实战编制参与了吉翁军早期的MS使用战术探索。而MS-05系列本身也承担了早期吉翁军MS部队的教练机任务。在诸如UC 0077年7月,吉翁军特殊部队袭击木星航路第33输送船团之类的吉翁公国和地球联邦间零星的冲突中接受了实战考验。而作为对实战经验的反馈,MS-05也是最早出现指挥官专用机概念的吉翁军MS。标志性的独角通讯天线B的指挥官型上。但是这时候距离大战只剩3年多的时间,基本上后续的机型,也都脱离不了这个大致框架:双腿,双手,配备各型号武器,甚至像人类一样近距离格斗。(MS-07曾经也采用过手指巴尔干炮,即手部就是武器,但严重削弱了扎古系的泛用性,导致恶评连连,只有极少数王牌能驾驭,甚至后期又装回了双手)

  但是!!!如果要选择一个最不适合MS战斗的地方。那么处于重力圈的地面应该是排名最为靠前的选择。按照最理想的战前预计,那么吉翁公国和地球联邦间的军事冲突会在宇宙战阶段就结束,以地球联邦签下投降条约而告终。然而一系列的意外和必然之后,双方的战争最终还是扩大到了重力圈。作为吉翁军主要作战力量的MS部队也必然需要空降到重力圈进行作战,为了适应复杂的地面环境,吉翁军科研部门为地面战场研发了多个型号的陆战专用MS。针对预想的地面作战环境,最终完成的MS-06J对行走测试中损耗较重的小腿部分关节进行了结构强化,并移除了重力圈中无用的AMBAC控制系统。核融合炉更换为了风冷式的J21-M3ESJ型核融合炉以降低冷却系统负荷。背包为了适应重力环境下的跳跃机动,通过增加推进剂消耗量的方式进行了推力提升。

  所以绝大部分MS都是考虑在宇宙空间使用的,迫于战争的走向才无奈要面临重力影响下的复杂变化,但是战事又严重吃紧,战线不断拉大,很多东西都是在通用型号的改进下继续使用,但是既然重力战线那么表现不堪为什么又要继续使用甚至发展呢??毕竟未来的战场主场是在宇宙空间啊

  其实按理说地球联邦军的MS思路估计更符合现实世界的构想:下半身结构并非传统的MS双足结构而是大型履带;甚至无机械双手,武器固定搭载-----身体某部位就是武器。而且用于驱动履带结构运动的并非MS常见的辅助核融合炉而是燃气轮机。为了满足必要情况下离地机动的机动性能要求,底盘内埋入了火箭推进器,尽管这样的运动结构设计对于MS而言略显不足。作为一种半坦克半MS样貌的装备,RX-75的运动性相比其他MS而言很难说拥有什么优势。但是由于其较为靠后的作战位置以及坚固的月神钛装甲,面对吉翁军的火力打击时也属于难以击毁的坚固目标。而其重力圈战场的长距离曲射炮击能力对于MS小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能力。不过,虽然RX-75在重力圈战场的展现了其长距离曲射炮击火力的价值,但是在无法进行曲射炮击的宇宙战场,其必要性就大幅下降了。而且履带式设计也难以适应宇宙中的运动,宇宙战中完全依赖推进器进行移动会因为推进剂容量而严重限制其运作时间,而且RX-75的长距离炮击能力尽管在宇宙战场意义不大。联邦军很显然没有对米洛夫斯基粒子大量使用后的作战样式革命有什么太深刻理解,也没有意识到MS的巨大军事潜力,主要作战手段依旧依赖使用光学与雷达系统引导的舰队炮击以及空母搭载的战斗机和传统突击艇编队。后知后觉使其在UC0079年爆发的一年战争前期付出了惨痛代价。

  如果说一周战争的巨大失利可以归咎为对吉翁军突然袭击的准备不足以及对其反人类的作战手段毫无心理准备的话,随后爆发的鲁姆战役的结果却使得联邦军不得不正视MS在米洛夫斯基粒子散布战场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此役,地球联邦军以48艘麦哲伦级战列舰和163艘萨拉米斯级巡洋舰组成的第1联合舰队对阵 78艘轻重巡洋舰以及4艘格瓦金级战列舰组成的吉翁军宇宙攻击军舰队,近乎三倍的主力舰数量差距以及舰艇性能总体优势使得这场战役原本应该以地球联邦军的压倒性胜利告终。然而结果却是地球联邦军付出了36艘麦哲伦级战列舰以及163艘萨拉米斯级巡洋舰重创的代价,却仅仅重创击沉对手2艘格瓦金级战列舰以及22艘轻重巡洋舰。主将雷比尔更是被俘,可以说是完全的惨败。

  造成这一出乎意料的惨败的原因就来自吉翁军机动突击军2900多架MS的奔袭。

  在这场战役中,MS部队充分展现了在米洛夫斯基粒子散布战场上的战斗力。以三机小队形式编组的MS部队能够凭借空间机动能力轻松突破地球联邦军舰队此时远远不够的近防火力,任意对战舰的要害部位发动近距离射击。

  RTX-65钢坦克早期型是地球联邦在UC0065年正式采用的大型战车。它装备了两门大口径大炮用于打击敌方,还在双手都装备了四管机炮,使得具有对地和对空作战能力。这款战车也远远超出了传统坦克的概念。由于这一突破性的大型坦克设计,它也相较于普通坦克建立了压倒性的优势。因此它经常被部署到殖民地里用来维持公共秩序。

  这也算是地球联邦拥有的第一款MS,也是在成为吉翁之前,穆佐拥有的唯一一种MS。在UC0068年时,卡斯巴尔也使用一台钢坦克早期型摧毁了拦截的四台钢坦克早期型。随后这台钢坦克早期型也被当作诱饵来帮助卡斯巴尔兄妹逃出SIDE3。在UC0071年时,也有一台钢坦克早期型被用来测吉翁的第一种MS-机动工兵MW-01型01后期型。最终后者获得了胜利

  随着吉翁军正在研发MS的情报越来越多,联邦军对可能的和MS的战斗也不是毫无准备。早在UC 0078年,联邦军就计划研究具有反MS作战能力的下一代主战装备。UC 0078年3月,地球联邦议会通过了军方提出的新兵器开发议案,也就是RX计划。不过,由于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资金投入规模相当有限,计划到正式开战前的成果也不过是RTX-44这种简单放大的巨型坦克。显然这样的成果是难以应付随后糟糕的战局的。

  RTX-44最初是地球联邦部队用来代替过时的61式MBT的。然而,随着吉翁的MS的出现,于是RX-44的发展被整合到RX项目中,并重新设计为“具有反MS作战能力的车辆”。最终这款重武装的机器便成为了联邦的第一代MS,虽然和61式相比机动性非常差。在UC0078年的3月20日生产了四台原型机。RTX-44也成为了之后V作战中RX-75钢坦克的基础。其余的RTX-44则被改装为RTX-440陆战强袭型钢坦克。RTX-440是反MS坦克RTX-44的改进型。左臂的加农炮是一种改进的二管式加农炮,比标准钢坦克的四管加农炮射程更远。同时在左臂上还可以安装一个大型喷火器。而右臂则仍然是4管加农。在躯干上还装备一门220mm加农炮。加农炮可以用于远程火炮狙击以及近程反MS攻击。对于精确的火炮攻击,加农炮是通过安装在躯干顶部的可移动光学传感器单元来进行瞄准的。

  除了这些武器外,陆战强袭型钢坦克还可以外挂加装多管火箭发射系统(MLRS)和重型地雷等。除了这些外,这种陆战强袭型钢坦克还可以进行半变形转换为突击模式,可以更快的冲过火网。就像一台真正的坦克一样高速移动。

  RX-75钢坦克是地球联邦的V作战生产的MS。不过从外形上更接近于RTX-65的发展型号,由于钢坦克的动力装置是核融炉和燃气轮机的混合类型,因此它的输出不足以为光束武器提供动力。核融炉的动力主要是核心战机带来的。而高出力的小型引擎则内藏在下部的底盘中,并未重力环境下使用的履带提供动力。钢坦克的主要武器是双两门120毫米加农炮,可以用于远程和中程支援以及狙击作战。其有效射程甚至达到了可怕的260公里。主炮弹药舱的位置仍然比较坑爹,将主弹药舱和推进器集成在一起。虽然节约了空间,但这也意味着要装填弹药必须把推进器也一起卸下来。因此一旦主炮弹药打空,钢坦克就不得不尽快回到母舰或基地补充弹药以免成为活靶子。但是这一点也在量产型钢坦克上得到了一定改进。而弹药供给装置则设置在胸部并和加农炮相连。设置在胸部不仅可以让弹药收到胸部厚实装甲的保护,还能利用胸部风冷装置井底内部温度,防止内部温度过热引爆弹药。而钢坦克胸部的风冷装置和其他MS不同的是,由于钢坦克设计有可能对周围地表造成破坏,因此还加装了多层防护装置防止碎石或弹片对风冷装置造成破坏。

  如果说RX-75是地球联邦军第一款MS的线便是地球联邦军第一款人形MS。而其战场定位是更靠近前线的中距离支援MS。

  不过最初的原型机RX-77-1A在测试中暴露了不少问题,尤其是重心过高等缺陷已经影响到该机正常执行任务的能力。因此原型机进行了进一步修改,肩部和手腕部分的装甲进行了大幅简化,部分装甲模块被移除,肩部关节由球型装甲直接包裹。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下半身的装甲厚度以下移重心。

  就整体架构而言,RX-77和RX-78等V作战所属MS一致,以核心战机为基础并在上下安装两个模块来形成完整的MS。而且RX-77的机体基础框架相当接近RX-78。

  不过,由于主要任务是中距离的火力支援,对机体运动性能并没有过高要求,因此RX-77尽可能增加了各部位的装甲厚度。单就机体本身的装甲厚度而言,RX-77还在RX-78之上,配合经过设计的弧面外形和坚固的月神钛合金材质,RX-77在战场上拥有相当可观的生存性。

  除了更厚的装甲防护外,RX-77搭载了大量用于近距离炮击支援任务的传感器。除了头部帽檐部位的传感器阵列外,还在胯部搭载了热成像传感器作为辅助探测手段。而脚踝部分安装了接地传感器用于在炮击中稳定机体,头部则搭载了触角状的高周波通讯天线。相比复杂的探测系统,背包的结构相对较为简单,除了主推进器组外,只是增加了简易喷射结构以平衡240MM火炮的射击后座力。

  作为中距离火力支援型MS,其主要武器是固定安装在肩部的两门240mm低后座力火炮。配合身管冷却系统和供弹系统,两门240MM火炮能以相当可观的射速连续发射。除此之外,RX-77作为完整人形设计的MS,能够装备MS手持武装。其配备的XBR-L光束步枪由BOWA进行开发,相比XBR-M-79光束步枪拥有更长的收束环结构,因此其发射的MEGA粒子束的收束性更好。单就射程而言还在RX-78使用的XBR-M-79之上。除此之外,RX-77还在腿部携带了数发由MS手掷的榴弹,以应对难以用火炮直接瞄准的目标。

  单就中距离的支援火力而言,RX-77可以说是武装丰富且全面。唯一遗憾则是RX-77并未装备任何格斗武器,MS间的近身格斗除了凭借带强化结构的手部以拳打脚踢形式进行应付外,别无他法。(理论上手部能抓起的东西都可以当近身格斗的武器,甚至拾起其他MS落下的武器。手部泛用性的重要可见一班)

  联邦明确提出了“远、中、近”三层的MS火力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平行开始了多个MS型号研发

  吉翁系就明显不同,依靠相同型号携带不同武器来进行分工,带什么武器就是什么火力体系,甚至多带几种同时兼备。后来研发的格斗专用机风评也不是太高,导致后面也携带多种武器。

  不过联邦财大气粗,整个V作战,有近千家民间企业加入研发,开发采用了大范围征集试验方案择优选用的方式,在主设计机构的统筹下,其效率远超过传统由单一军工企业牵头进行开发的模式。各个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负责各自擅长领域的做法不但保证了技术的先进性,也最优了研发进度。尽管其代价就是研发成本相比传统开发模式而言明显更为高昂,但是对于此时紧迫的战局而言,尽快获得可用的MS是地球联邦军事关生死存亡的第一要务,成本方面的考量被排到了最后。

  而且大范围的军方和民间研发机构的参与,使得地球联邦方面所有MS相关领域都获得了飞跃性的进步。各个大型军事基地也因为参与了计划的整体研发工作获得了不俗的MS开发能力,为之后一系列地球联邦军系的MS诞生打下了基础

  RX系列MS是最早将月神钛合金作为主装甲材质,并投入实战的MS。实弹测试表明同等厚度的月神钛合金的防护能力接近吉翁军MS常用材料超高张力钢两倍,更是远超地球联邦军常用的钛陶瓷复合材料装甲。然而月神钛合金本身并非地球联邦军为MS专门研发的材料。之所以会被称为月神钛合金,原因是这种特殊钛合金必须是在低重力的月球环境(或类似重力条件)下冶炼。最早型号LTX001在UC 0064年被开发出来。编号LTX128的月神钛则被用作米洛夫斯基反应炉的炉壁材料,应用在RX系列上使用的则是牌号LTX300以上的月神钛合金。

  吉翁军在研发MS时候也一度考虑过采用月神钛合金来制造MS,然而生产月神钛合金需要各种稀土元素,而且冶炼过程需要铂等贵金属参与,这导致月神钛合金的成本一直是天价,而且月神钛合金还有加工性不佳的问题。碍于成本和技术的双重限制,吉翁军最终选择了成本和加工性更为可控的超高张力钢。

  而吉翁方面因为越来越窘迫的资源情况, 直到战争后期堪称决战武器的一系列巨型MA依旧没能使用月神钛合金。

  基础材料方面的巨大优势,使得RX系列机体在防护方面轻轻松松就和当时已进入服役的一系列吉翁系MS拉开了巨大差距。 而武装应用的的革命性新技术则为RX-78确立了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后记:本来高达世界的前提就是基于不是我们现实里所拥有的条件和世界观才有的东西,已经完全注明了这是“幻想里的UC世界非现实世界”,套用一些现实世界东西只是为了更加完善那个虚构的世界观更加的生动,但是恰恰又有人非得要拿现实的东西强行去对比修正这些虚构的东西不合常理。合理的讨论是很好和欢迎的,但是并不需要你一定要‘证明’某某某不合常规,本来就不是真实的东西,就好比你一定要去和一名魔幻爱好者强掰‘从科学和生物进化学来讲,魔法和龙压根就是不合常理的’这样挺无趣和徒劳的。

  再次感谢大家的讨论与意见,但是还是恳求大家在探讨之余不要谩骂和攻击他人,毕竟“我并不支持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高达系列为什么会长久不衰,甚至重新推出0079GTO系列更加完整的整合了下世界观,乃至把以前旧版很多不合理的东西都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许多(虽然还是有很多BUG),这就是归功于不断有人提出质疑的观点,然后才有完善的动力,让这部作品更加生动和合理。

相关推荐
  • 天辰注册-哪个旗下的
  • 主页“『菲云注册』”主页
  • 首页@天九注册@首页
  • 首页【焦点注册】首页
  • 聚星注册平台-首选
  • 首页-聚星平台-首页
  • 速盈注册-首选网站
  • 洲际娱乐挂机-APP软件
  • 首页.(顺盈注册).首页
  • 久洲娱乐注册-注册首页
  • 脚注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