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_蓝狮注册_蓝狮在线_登陆平台
首页_蓝狮注册_蓝狮在线_登陆平台
全站搜索
资讯详情
恒悦平台恒悦注册会员登录客服中心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1-04 03:28   文字:【】【】【

  恒悦平台恒悦注册会员登录客服中心当前,新能源汽车需求高景气,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到13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量的充电基础设施需求,在政策支持下,近年来充电桩建设情况持续改善,但距离2025年的车桩比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充电基础设施仍有改善空间,预计到2025年全国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超700亿元。海外市场,欧洲各国电动化也在持续推进,但公共充电桩车桩比较高,相比中国有较大差距,在欧洲补贴政策推动下,预计到2025年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7 亿美元;美国市场在政策和需求刺激下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7亿美元。

  以下我们就循着相关产业趋势,对充电桩行业展开分析。当前充电桩市场具体现状如何?其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驱动因素有哪些?商业模式及产业链具体情况怎样?国内充电桩市场的重点布局企业有哪些?未来市场空间如何?行业会呈现哪些变化?我们将分别对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希望对大家了解该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充电桩是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石设施。充电桩可以类比加油站,是新能源汽车能源供给的重要来源,也是纯电汽车能源供给的唯一来源。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对充电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足量足质的充电桩配套是保障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的基石。

  根据充电方式、服务对象、安装方式、充电接口的不同,充电桩可以分为:直流/交流充电桩、公共/私人充电桩、落地式/挂壁式充电桩、一桩一充/一桩多充等。

  按照输出电流的方式可以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是一种在公共充电与私人充电中均广泛应用的充电桩。交流充电桩是为具有车载充电装置的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源的专用供电装置。交流充电桩充电电流小,充电时间长(通常为6-10h),为慢速充电,适用于居民区和办公楼的停车位。交流充电桩包括单相和三相充电桩,工作电压分别为220V和380V。在民用建筑中,多采用单相为7kW的充电桩和三相42kW的充电桩。

  直流充电桩是一种主要用于公共充电的充电桩。直流充电桩是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的专用装置。直流充电桩充电电流大,充电时间短,充电时间为20~60min,适用于需要快充的公共场所。直流充电桩输入电压一般为380V,输入功率多为30kW/45kW/60kW/120kW,甚至有高达300kW的输入功率。虽然直流充电桩解决了交流充电桩充电时间过长的问题,但同时也对供电电源和设备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交流充电桩,充电桩体由人机界面、控制台组成,其中包括保护装置、控制装置和变压整流装置等。充电时交流电由车载充电机OBC向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桥供电,经过(IGBT)桥滤波后,经过高频变压器对其进行变压隔离处理,形成直流脉冲,为电池组充电。

  直流充电桩,充电桩由人机界面组成,其中包括保护装置、控制装置和计量装置等。充电的基本过程是:在电池两端加载直流电压,由AC/DC充电模块变压整流,当电池电压达到标称值时,继续以恒压直流小电流对电池充电。

  从全球来看,美国、欧洲、中国是世界充电桩主要的需求地区,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配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电桩行业总体上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步发展,但也相对滞后。在发展类型上,充电桩行业的主导方向呈现出先交流,后直流的态势。现阶段,大体量、分布式的新型基础设施充电站的建设和落地,已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放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欧美来看,美国公共充电桩建设相对滞后,车桩比处于较高水平。据美国能源部统计,在2022年,美国约有13.1万个公共充电桩和330万辆新能源汽车。当前,交流慢充仍然是北美充电桩的主流,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进一步放量,美国车桩矛盾可能将进一步激化。与美国类似,欧洲大部分车桩也仍然是私人充电桩,公共充电桩的建设相对滞后,快速充电桩的比例比较低。欧洲大部分充电地点都是在家中进行,公共充电桩的建设相对滞后。

  从中国来看,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市场且人口密集,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充电桩都建于中国,绝大部分充电桩产业也集中于中国。中国充电桩行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06年至2015年前的培育期,比亚迪等私企开始尝试充电站建设,然而当时电动汽车保有量仍较少,市场对充电桩需求较小,大型公共充电站的投资建设尚由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国企主导,并多数用于公共交通工具,整体充电桩市场规模较小。2015年至2019年的爆发期,2015年前后,随着国家出台《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国家电网等大型国企主导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设施的建设,同时各地方纷纷出台落实补贴政策。在补贴激励下,多家民企纷纷入局,积极投建充电桩。2020年至今的关键发展期,随着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在新能源车销量带动下,充电桩企业的收入来源逐步从政策补贴主导转向运营盈利主导,直流充电桩因其盈利能力强,投资收益高,占比显著提高。

  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提升,充电桩市场需求旺盛。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9万辆,2023Q1整体销量158.6万辆,其中2023年3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5.3万辆,单月渗透率达到27%。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及保有量大幅增长带动充电桩市场需求旺盛。

  充电桩纳入“新基建”领域,政策推进加速。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标志着国家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等10部门出台政策提出,到“十四五”末,国内要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多项政策的推出,推动国内充电桩行业发展迅猛。

  地方各省市也相继出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规划。其中,北京市争取到2025年,全市电动汽车充电桩累计建成70万个,建成与200万辆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匹配的充换电设施体系,上海市规划到2025年,将建成充电桩76万个,换电站300座,车桩比不高于2:1,其他省份也都规划了2025年公共充电桩建设数量目标。

  地方政府充电桩建设补贴、充电运营补贴相关政策逐步出台,政府财政补贴由补贴电动车消费向补贴充电基础设施转变。2023年新能源汽车国补取消,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政策驱动走向市场驱动,政府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使用情况,各地方政府开始积极发展充电桩,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力度,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奖励政策,政府完成由补贴电动车消费向补贴充电基础设施转变。

  国内充电桩保有量大幅提升,车桩比约为2.2:1。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下,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幅提升,根据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国内充电桩保有量为584.2万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1310万辆,车桩比约为2.2:1,其中公共充电桩195.8万台,约占全部充电桩的33.52%,公共充电桩车桩比约6.7:1。

  2025年国内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超过800亿元,长期维持高景气状态。根据目前充电桩采购招标显示,单台直流公共充电桩设备价值量约5万元,单台交流公共充电桩价值量约0.5万元,单台交流私人桩价值量约0.1万元,根据国内车桩增量以及充电桩单价测算, 2025年国内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05.6亿元,2022-2025年CAGR为56.4%,其中公用充电桩市场空间将达到734.0亿元,私用充电桩市场空间达到71.6亿元,公共桩市场占比将达到91.17%。

  英国、德国、法国及欧盟均推出政策,要求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以来欧洲企业加大对充电桩补贴力度。德国对于公共充电桩按照功率、电压进行不同级别补贴,要求比较细致,高于100kW直流充电点最高可补贴3万欧元,对于私人充电桩,房屋所有人、房屋承租人、住宅区开发商均可申请最高900欧元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英国充电桩补贴分为居家、工作场所、住宅区等进行场景补贴,居家、工作场所的最高补贴为350英镑,住宅区临街补贴标准为6500英镑;荷兰公共桩可申请免税和折旧补贴,私人可申请在居住或工作地安装免费充电桩;瑞典公共桩补贴1.5万克朗,私人桩补贴1万克朗。

  美国充电桩政策持续加码,有望驱动充电桩建设加速。2021年11月,美国参议院正式通过拜登提出的两党基础设施法案,该法案包含约75亿美元关于建设美国充电桩基础设施的投资,该项投资目标为在全美建设约50万个公共充电桩。2023年美国IRA税收抵免法案正式实施,将原来的充电设备税收抵免延长至2032年,同时对于个人住宅用途的税收抵免政策上限不变,仍为1000美金,针对商业用途的充电桩抵免上限从3万美金提升至10万美金。

  美国公共桩运营商市场集中度高,企业盈利情况良好扩张意愿较强。2021年美国公共充电桩运营商市占率排名前两位的是ChargePoint和特斯拉,分别占有44%和20%市场,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ChargePoint毛利率在20%左右,盈利情况较好,政策刺激下充电桩运营扩张意愿较强。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属于“新基建”,为中国政府认定的重点投资和建设方向,行业发展受政府支持。近五年来,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充电基础设施的推广建设至关重要,中国政府从充电桩建设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等层面制定了多项针对性政策。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减轻车桩矛盾,预计中国政府在充电桩建设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等领域会投入更多支持。

  直流超充桩是未来中国充电桩行业产值跃升的主要推手,然而当前各家品牌超充桩标准仍不统一,制约了下游产业的适配和运营。2022年4月工信部组织全国汽标委开展GB/T20234.3《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修订,并且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将充电额定电压提升至1500V,电流在主动冷却下最高提升至800A,将超充纳入标准范围内。该标准修改了现行充电国标GB/T18487.1-2015中电压最高950V,电流最高250A,对应最高充电功率约250KW的限制,并对超充提出明确要求。随着更多相关标准的落地推行,届时将进一步推进大功率超充行业的发展。

  随着海外环保意识日渐增强,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作为配套产业,海外充电桩市场需求高增。相比海外充电桩生产成本高、产品迭代缓慢,中国产充电桩有望凭借核心自主技术优势和性价比优势,享受出海红利供需双侧共振。虽然短期看,中国充电桩企业受海外(主要为美国、欧洲)本土化制造要求,无法直接出口或代工,然而长期来看,中国充电桩企业仍有提供代工、海外投资建厂的机会,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赢取市场放量红利。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配套产业,充电桩行业将直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目前,里程焦虑仍是燃油车用户转向电动车用户的主要障碍。未来,应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提升和快速充电的要求,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应用所面临的充电难、充电慢问题,大功率直流充电桩已成为刚性需求,将促进如功率器件硅基MOSFET、IGBT,甚至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优化应用和液冷技术的普及,功率器件硬件及解决方案的不断进步,充电模块的不断改进,充电桩的充电速度也会不断提升,带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最终反向驱动充电桩行业大放量。

  多年竞争带来行业出清,充电模块玩家数量有限。与下游充电桩制造商和运营商不同,目前充电模块行业玩家数量有限。根据第一电动网资讯,经历过去几年的激烈竞争,行业逐渐出清,充电模块供应商从2015年底的接近40家,到目前还活跃在市场的只有10家左右。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自产自用型,代表企业为:特来电、盛弘股份、科士达等;另一种是供应型,代表企业为:英飞源、优优绿能、通合科技、英可瑞、永联科技、华为等。

  行业格局初定,头部企业市占率较高。根据车桩新媒体统计数据,从2022年包括自供型和外供型充电模块企业在内的竞争格局来看,英飞源是行业龙头,市占率达34%,行业CR5超80%。若只看外供型(扣除公司自用和公司股东采购部分)为主的充电模块市场,英飞源市占率更高,接近50%,市占率前五的企业分别为:英飞源、永联科技、通合科技、优优绿能、英可瑞。因此,无论是整体模块市场还是外供型市场,行业格局已然清晰。

  充电模块的关键元器件在于功率器件、磁性元器件、电阻电容、芯片、PCB等,当充电模块工作时,三相交流电经过有源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整流后,变成直流电供给DC/DC变换电路。控制器的软件算法通过驱动电路作用于半导体功率开关,从而控制充电模块的输出电压及电流,进而对电池组进行充电。充电模块内部结构复杂,单个产品内含超过2,500个元器件,拓扑结构的设计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效率和性能,散热结构设计则决定了产品的散热效率,具有较高技术门槛。

  “能做成”:需要在电力电子或电源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充电模块具备一定的技术门槛,市场上主流的充电模块生产企业大多具备多年在电力电子或者电源领域的技术积累,例如:盛弘股份传统业务为工业配套电源,其与充电模块产品技术同源;通合科技、英可瑞、欧陆通等均从事电源类产品业务多年,对电力电子技术锂解深刻;优优绿能高管团队大多具备在全球著名电气公司艾默生的工作经历。

  “能做好”:需要考虑众多性能参数,品质要求预计进一步提升。充电模块作为技术门槛较高的电力电子产品,要想做到高品质,需要考虑的参数较多,如:体积、质量、散热方式、输出电压、电流、效率、功率密度、噪音、工作温度、待机损耗等。此前充电桩功率低、品质差,对充电模块的要求不高,但是在大功率趋势下,低品质充电模块会在后续充电桩运营阶段产生很大问题,增加后期运维成本,因此,充电桩企业对充电模块品质要求预计会进一步提升,对充电模块厂商技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充电模块的客户主要包括充电桩生产和运营商、新能源汽车厂商等,充电模块的产品质量、供应稳定性对于客户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因此下游客户会制定严格的供应商认证考核制度。一般情况下,要通过大客户的认证,从递交供应商申请资料到最终进入体系通常需要较长时间。供应商的考核从企业实力、产品情况等多个方面着手,内容涵盖企业规模、生产配合度、产品稳定性、技术能力、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服务情况等。即使达成上下游合作关系,双方也是采用逐步加大订单及供应量的方式进行合作。

  客户认证通过后一般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出于品质稳定性考虑,企业一旦进入客户的合格供应商名录,只要产品质量、交期等方面能够持续满足客户需求,合作关系一般较为稳定。特别是下游大型客户选择充电模块供应商时,还要考察充电模块厂商的长期供货能力,通常会与供货能力充足的企业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甚至会参股一些优质的充电模块供应商企业。因此,相对于新进入者,头部充电模块厂商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根据优优绿能招股说明书披露,其客户万帮数字(星星充电)和ABB分别先后于2019、2020年对公司进行参股,目前持股比例分别为2.67%、7.80%。下游客户参股充电模块企业,一方面可以侧面验证充电模块企业的产品品质得到客户认可,客户看好企业未来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合作关系。

  根据优优绿能招股说明书披露,充电模块营业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成本占比约87%,占比较高且保持较为稳定,因此对上游原材料的成本控制成为影响毛利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单个充电模块内含超过2,500个电子元器件,所需的原材料包括功率器件、磁元件、电容、PCB、结构件、芯片等,根据优优绿能2022H1各类原材料采购金额占比来看,功率器件和磁元件成本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25.4%/22.5%。充电模块元器件种类较为繁杂,供应链上的厂家数目众多,需要公司具备较强的供应链垂直管控能力,来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和价格波动,对于新进入者而言,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与积累才有可能形成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运营商主导模式由运营商完成充电桩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运营商对场地设施投资量大,盈利取决于单桩利用率和充电服务费等,随着运营模式优化/增值服务的挖掘,有望打开利润空间。

  车企主导模式分为车企自建和车桩合作。车企自建模式需要车企支出高成本建造充电桩以及后期维护。而收入则只有电费差价和服务费,且客群单一,利用率低,盈利困难。合作建桩模式则是车企提供客群,充电运营商提供能源供给与技术,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

  第三方平台一般不直接参与充电桩投资建设,而通过资源整合,将不同运营商接入自家平台。该模式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充电运营商分成服务费以及一些增值服务费,玩家之间相互依存。

  充电桩产业链分为上游元器件和设备生产商、建设商,中游为运营商,下游为各类充电场景。其中,上游零部件厂商提供充电模块(IGBT、逆变器等)、配电滤波设备、监控计费设备、充电枪等;中游充电桩厂商生产交/直流充电桩,及负责建设充电站;下游充电运营商负责运营大型充电站或提供充电桩充电服务,目前以特来电、星星充电等第三方专业运营企业为主,各类主要充电场景可以大致分为公共充电及私人充电。

  充电桩上游设备端零部件主要包括充电模块、功率器件、熔断器、继电器、监控单元、交流配电单元等,其中充电模块是硬件设备中最核心的部分,直接决定充电桩的性能与效率。充电模块内部结构复杂,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研发壁垒和供应链壁垒,行业集中度高。中游充电桩设备制造门槛较低,产品差异性小,市场竞争充分导致利润率较低,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目前海外市场由老牌电器厂主导,如ABB,施耐德等。下游运营商负责充电桩的建设与运营,为用户提供充电服务,部分厂商同时兼具充电桩设备生产与充电站运营服务,中下游重合度高,如美国龙头Chargepoint。充电桩运营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高进入壁垒导致市场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引领大方向。越来越多车企也开始自建自营充电桩,如特斯拉,或与运营商合作建桩,建立车桩协同发展。

  充电模块的门槛较高。充电模块是充电桩的主要内部硬件,从功能上看,充电模块主要用于控制、转换电路以及维持电路稳定性,是决定充电性能及安全性的关键。从成本构成上看,充电模块大约占整个充电设备的成本的一半,是占比最大的一环。充电模块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组成复杂、设计要求高、设计难度大、认证适配难。充电模块内部电子元器件含量大,类别复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普及,用户对续航里程的要求持续提升,直流快充开始被推广普及,这要求充电模块满足大功率、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宽电压范围等要求。功率要求提高对充电模块的电路、控制算法、高频磁性元件、散热结构等方面的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充电模块也要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取得销售地认证,并与充电桩适配后才能规模销售。

  国内的行业格局稳定,龙头优势明显。除了技术门槛外,充电模块的供应链壁垒也较为显著。内含的零部件数量大,包括PCB、功率器件、磁元件、电容等。对生产商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要求高,新入企业需要较长的时间及资源积累。国内市占率前5厂商依次为英飞源、特来电、永联、优优绿能、中兴,CR5为69.4%。其中,英飞源市占率由2017年的11%上升到2020年的34.9%,稳居行业第一。特来电依托自身充电桩运营业务居行业第二,但份额由2019年的20%下降至2020年的11.5%。

  国产充电模块多集成于整桩间接出口欧美,单独出口较少。欧洲、美国充电桩销售以整机销售为主,因此国产充电模块主要通过集成于国内充电桩生产商的整桩间接出口。英飞源、特来电、永联同时生产充电模块与整桩,其充电模块依赖自身整桩业务共同出口。其他厂商只生产充电模块,其中英可瑞、麦格米特等参与海外市场较早,但海外业务拓展较慢;华为、优优绿能是ABB充电模块的主要供应商。

  海外充电桩整桩销售目前仍由国际老牌电气厂主导。根据,2021年全球充电桩制造市场的主要玩家仍是海外知名的老牌厂家,如AeroVironment、ABB、BP等。其中大部分公司都与下游运营商或车企有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海外市场构筑了较显著的客户壁垒。从技术含量上来看,目前海外占主导位置的交流桩壁垒并不高,且已经发展至成熟阶段,这些大厂的先入优势也较强。

  从整桩销售来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品牌力较弱。目前大部分国内交流桩品牌在海外认知度低,品牌溢价性低,总体贴牌情况较差,未能稳定绑定品牌方,长期来看订单持续性不佳。部分国内桩企已经开始采取与海外车企贴牌合作的方式,共同开拓市场,如2022年盛弘股份Interstellar交流桩通过欧标认证,与英国石油(BP)达成合作,成为首批进入英国石油中国供应商名单的充电桩厂家。除品牌竞争力较弱外,国内桩企在渠道建设方面也因疫情影响进程停滞。目前国内企业出海需依靠经销商、代理商等合作方,如汽车经销商、代理商、电力公司等具备当地服务能力的企业。短期来看,与本地企业合作可以有效解决运营本土化落地问题,但长期来看利润让渡方面问题可能对利润率产生影响。

  国产直流桩有望以技术优势强势逆袭。特斯拉作为充电桩领域的标杆企业,2019年推出的超级充电桩Supercharger V3.0充电峰值250kW,电压输出500V以下,时隔三年这样的补能速度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下消费者的需求。相较而言,目前国内厂商设备充电峰值已经可达480kW甚至更高,充电电压1000V,电流和特斯拉相当。例如,小鹏G9在S4超充桩上(充电桩供应商为中恒电气),只用了5分钟的充电时间就增加了210公里的续航里程,补能效率超越特斯拉,这体现了国产桩企在核心零部件与设备制造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发展直流快充的大趋势下,国产桩企进军海外市场有希望在技术领域突出重围。

  成本优势为国内产品带来高性价比,助力出海。交流桩本身价格较低,所以我国产品价格优势不明显,但是直流桩价格售价性价比将更明显,国内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显著更强。以60kW直流桩为例,全球一线万人民币;国内企业价格0.6-0.7元/W,总价约3-3.8万人民币,仅为进口充电桩价格的约1/3。同时,我国充电桩厂商的毛利率同样优于海外竞争对手,盛弘股份的充电桩业务毛利率在35%以上,科士达的充电设备业务毛利率在25%左右,高于美国充电桩龙头企业ChargePoint和BlinkCharging的毛利率水平(20%左右)。同时,交流桩to C的销售模式不同,直流桩以to B为主,大客户包括政府、军队(新能源商用车)、运营商(EVgo等)、大型连锁酒店超市,强规模效应使得国内企业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加强。如果国产厂商能克服标准认证壁垒,并建立售后和服务网络,有望进一步打开盈利空间。

  从欧洲市场来看,目前有几大合作模式: CPO业务,性质为运营,设备采购性质为外购; KA大客户,为汽车主机厂配套充电桩定制化产品,或为欧洲当地电器商进行代工;能源商,为准备能源转型的充电桩;经销商及渠道商,分为To B和To C端。能源商内部更注重利润回收,目前是中国厂商最关注的业务板块。且海外能源商转型带来的业务空间较大,或可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较为广阔的市场。

  公司目前聚焦于充电桩和储能领域。拥有工业配套电源、新能源电能变换设备、电动汽车充电桩、电池化成与检测设备四大产品线。

  储能方面,公司PCS采用模块化设计,具备可拓展性强、灵活、安全等特性,深度受益储能行业快速发展。公司储能业务海外收入占比高,主要销往欧洲和北美市场,已通过UL等国际认证,盈利能力较强。

  充电桩方面,公司交流桩Interstellar已通过欧标认证,海外市场逐步突破。公司交流桩Interstellar已通过欧标认证,产品性能优异,已经与英国石油达成合作,成为首批进入英国石油中国供应商名单的充电桩厂家,随着欧洲电动车渗透率的提升,海外订单有望大幅增加。

  公司主要包括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及军工装备三大业务领域,从事电力电子行业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成立于1998年,2015年上市,是一家致力于电力电子行业技术与产品,为客户提供系统能源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智能电网领域的主要业务包括电力操作电源、电力用UPS/逆变电源和配网自动化电源的研发、生产和营销。其中电力操作电源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主要应用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电厂等电力企业以及钢铁冶金、石化等非电力行业,产品包括直流220V和110V两个电压等级,自冷和风冷两个产品类别,0.8kW、1.5kW、3kW、6kW、9kW、12kW等多个功率等级,市场占有率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业务包括充换电站充电模块、充换电站充电桩解决方案、车载电源的研发、生产和营销。充电桩核心部件充电模块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公司的充电模块从2007年开始依据行业发展趋势已经八代更迭,持续打造高可靠性、高效率的充电模块产品,响应主流市场需求快速推出了符合国网“六统一”标准的20kW产品和针对网外市场30kW、40kW产品。2022年上半年公司继续强化20kW国网“六统一”高压快充产品先发优势,推向市场实现大规模商用,在市场中也极具竞争力。

  公司拥有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充电桩平台。在建及上线运营充电桩数量上,公司排名行业第一,子公司特来电充电桩保有量和充电量都稳居全国第一。

  公司正在积极布局并推动充电业务走向海外市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中亚和东南亚市场。21年,公司海外第一套220kV车载式变电站在科特迪瓦一次送电成功并成功投运。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充电网运营商与充电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区别于传统充电单桩的技术架构,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应用并坚持践行充电网技术路径。公司搭建的充电网是由功率可灵活调节的充电设备、智能调度控制系统及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组成的有机系统,能够依托云边协同的架构,通过充电网的能源调控管理平台,构建有序充电、低谷充电、高峰卖电、微网光伏、梯次储能、车网互动的虚拟电厂体系架构。在提高充电安全的同时,实现设备、汽车、用户、能源的高效协同,保障支撑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的充电需求。

  公司原名江泉实业,通过收购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向新能源业务转型。绿能技术是一家集充电、储能、微电网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充电场站投资、建设、运营及维护,充电平台和能源管理平台于一体的新能源生态服务商。

  公司具备充电模块自研能力,且逐步向微网运营方向拓展。公司技术优势突出,是少数具有核心充电模块自研能力的厂商,充电可适配30-720kW充电系统,全面覆盖市场所有车型快充需求,且通过微电网技术向下游拓展。

  公司充电桩产品完善,国内市场订单饱满,海外市场实现大客户突破。公司直流充电桩已经取得欧标和日标认证,具备了进入全球各地市场的通行背书,且已拿到欧洲2亿美元大订单,海外市场实现突破。

  公司推出“光储充”综合能源解决方案,一体化微网基站已实现交货。公司集成“光伏+储能+充电”等系统,在杭州、上海等地推出“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已实现交付。

  可立克成立于2004年,成立之初即主营磁性元件、开关电源两大业务。其中,磁性元件产品可分为电源变压器、开关电源变压器、电感三大类,开关电源产品可分为电源适配器、动力电池充电器、定制电源三大类。后续公司逐步向新能源磁性元件领域拓展,进入下游核心大客户供应链,并收购海光强强联合。

  公司聚焦汽车电子、光伏储能、充电桩领域磁性元件,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客户拓展并行发力。技术研发:公司研发项目聚焦新能源领域磁性元件,与客户合作研发进展顺利。产能扩张:贴近大客户所在地设立生产基地,积极募资扩充新能源领域磁性元件产能。客户拓展:新能源领域客户拓展顺利,成功积累了大众、比亚迪、蔚小理等新能源汽车领域,阳光、锦浪、上能电器等光伏领域,盛弘、英飞源等充电桩领域的头部客户资源。

  公司充电桩和超级快充产品研发进展迅猛。充电桩领域,公司已量产15kW-30kW级别的充电桩模块用磁性元件,成功研发水冷式40kW级别的充电桩模块用磁性元件,开发出了单拓扑结构、高可靠性、高功率密度的50kW&60kW快充三相水冷变压器和电感。超级快充方面,公司开发出了175kW&350kW超级快速充电桩用水冷高频磁性元件。快充和超级快充磁性元件产品具有高效率、低噪声、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等优点。

  中国市场存在结构性补能设施缺口。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同比增长67.1%。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高速增长,配套设备充电桩需求快速增长。根据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补能设施保有量为521万台,同比增加99.1%。其中公共充电设施保有量为179.7万台,同比增长56.7%;随车配建充电设施保有量为341.2万台,同比增长132.1%。国内车桩比从2017年的3.4:1下降至2022年的2.5:1。

  国内充电桩市场存在公共充电桩少而私人充电桩多的结构性问题,公共充电设施保有量为180万台,私人充电桩为340万台,即180万台公共充电桩需要满足约1000万辆车的补能需求,公共补能存在较大缺口,国内充电桩有望快速放量。

  欧洲市场2016-2021年公共充电桩CAGR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高31.9pct,车桩比增至15.4:1,供需缺口明显。欧洲新能源汽车销售量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2016年的60万辆增长至2021年的550万辆,CAGR为55.8%;而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从2016年的12.2万座增长至2021年的35.6万座,CAGR为23.9%,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与公共充电桩建设缓慢的矛盾日益凸显。欧洲地区的公共车桩比不断提高,2021年公共车桩比达到15.4:1,公共充电桩的缺口不断扩大,欧盟及各主要国家均提供补贴以推动充电桩建设。

  美国公共车桩比高达17.5:1远高于中欧,在政策补贴下2023年开始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快速增长,加剧补能不足问题。美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缓慢,2019和2020年销量分别降低9.4%/9.8%。保有量从2016的60万辆缓慢增长至2021的200万辆,CAGR仅为27.2%,分别较中国/欧洲市场低25.1/28.6pct。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美国公共车桩比在2018年达到最高值20.4后,开始逐渐降低,并在2020年达到17.2:1的低值,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回升后,公共车桩比增长至17.5:1。2023年1月生效的IRA(通胀削减法案)为电动汽车提供税收抵免,对于在北美地区最终组装的新能源汽车,非高收入消费者最高可享受7500美元的税收优惠。在政策刺激下,2023年1-2月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7.13万辆,同比增长50.13%,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将进一步加剧美国新能源市场的补能基础设施不足问题。

  充电桩将迎来十年十倍的快速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为支持电动汽车增长达到承诺的目标,到2030年,全球充电基础设施需要增加12倍以上,每年需要安装超过2200万个电动轻型车辆充电桩。根据IEA预计2030年公共充电桩数量仅占保有量的10%,但由于更高的功率,公共充电桩将占40%的装机量。2030年充电电力需求或超750TWh,私人充电站可满足约65%的能源需求。

  中国长期是充电桩最大市场。目前,在许多国家,家庭或工作场所的私人充电站是主要的充电来源。能否使用家用充电器是私人充电与公共充电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能否获得住宅充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住房类型以及人口群体,不同国家之间的住宅充电可及性存在显著差异。根据IEA数据,在美国70%的独立式单元家庭可以接入家庭充电,而出租公寓的接入比例则低至10-20%。中国人口密集,且绝大部分是高层住宅,仅有40%左右家庭可以使用住宅停车场,可安装并使用充电桩的更少,因此中国将更多的依赖公共充电桩。

  IEA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550万个公共快充桩和1000万个公共慢充桩,其中中国分别拥有400万个和550万个。在欧洲和美国,私人充电提供的电力份额预计将占到所需的70%左右,在中国约占一半。

  新能源汽车快充技术从低压/低倍率朝高压/高倍率方向发展。充电方程式“电池充电电量=充电功率X时间=系统电压X充电电流X时间”。目前,行业正处于从低压(400V以下)/低倍率(1-1.5C)的第一阶段向高压(800V)/高倍率(3C以上)的第二阶段发展。

  到2025年国内高压快充车型销量有望达518万辆。2022年以前,国内高压快充车型销量主要以特斯拉Model3和Model Y为主;2022年以来,除特斯拉外,其他车企的高压快充车型进入加速发布期,2023年有望进一步大规模量产;届时到2025年高压快充车型销量有望达518万辆,22-25年CAGR达89%,在新能源乘用车中渗透率有望达到34%。

  无需OBC,直流充电桩充电效率更高。从技术角度来看,交流充电桩输出单相或三相交流电,需要通过车载充电机(OBC)转换成直流电给车载电池充电,功率小,一般有7kW、40kW等,充电速度较慢,一般需要8-10h;直流充电桩无需OBC,直接输出直流电给车载电池供电,输出功率普遍在50kW以上,一般有80kW、160kW甚至更高,充电速度在20-90min。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中统计,32座城市中心城区的直流公用桩占比均值约57.3%,23座城市的直流公用桩占比超过50%。厦门市中心城区直流公用桩数量是交流公用桩的5倍以上,位居统计的所有城市之首。

  从交流慢充到直流快充,单桩价值量大幅提升约10倍以上。交流慢充桩:功率普遍在7-40kW,一般家用为7kW,公共三相交流充电桩约40kW,单桩价格约2000-5000元。直流快充桩:功率普遍在50kW以上,单桩价格在3万元以上,随充电功率提升而增长,最高可达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元。伴随直流快充桩逐渐替代交流慢充桩,充电桩的单桩价值量提升约10倍以上。

  单桩利用效率的提升是提高充电桩利润和缩短投资回收期的核心因素。对单桩利润的影响:假设度电服务费保持0.5元/kWh不变,当单桩利用效率从6%提升至10%时,单桩利润则从-0.20万元提升至0.59万元;平均单桩效率每提升1%,利润增长0.20万元;对投资回收期的影响:假设度电服务费保持0.5元/kWh不变,当单桩利用效率从6%提升至10%时,投资回收期从15年下降至5年,显著小于设备可使用年限(10年左右)。

  2022年以来,国内主要充电桩企业纷纷加速海外标准认证,开拓海外市场。量:欧美充电桩需求缺口大+本土充电桩企业生产成本高,中国企业有望凭借高性价比产品,打开欧美市场;利:欧美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低,充电桩产品价格较高,中国企业有望获得较好的利润水平。

  中信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充电桩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三):充电模块,小身材,大能量

  西部证券-2023年电动车行业中期策略报告:需求恢复锂电有望反转,看好充电桩景气度持续向上

  国泰君安-充电桩零部件行业首次覆盖报告:充电桩高度景气,零部件率先收益

  东吴证券-电子行业深度报告:充电桩行业高速增长,上游元器件需求弹性提升

相关推荐
  • 天运注册_天运平台-娱乐首页
  • 恒悦平台恒悦注册会员登录客服中心
  • 聚星注册聚星在线
  • 合景_合景娱乐-【官方指定注册登录平台】
  • 利澳-利澳平台-「联盟认证注册」
  • 首页「星海娱乐」首页
  • 首页-优游平台-注册登录站
  • B6娱乐平台-登录
  • 英爵娱乐平台-被骗
  • 首页〞恒悦注册〝首页
  • 脚注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