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荣耀娱乐]首页2025 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2025 年 5 月 1 日前并网的项目可沿用旧电价政策,而 6 月 1 日后则需参与市场化竞价。
从数据上看,一季度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达到了 36.31GW,同比增长幅度高达 120%,在光伏总装机中的占比也攀升至 60.8%。
由于电价政策调整预期的存在,工商业企业为了锁定成本、保障收益,纷纷加快项目备案进程,备案量呈现激增态势。
与此同时,为了尽快完成项目建设并网,组件采购周期大幅压缩,从原本的 3 个月急剧缩短至 1 个月,导致短期需求集中释放。
众多工商业企业意识到,在旧电价政策窗口期内完成项目并网,能够有效降低未来的用电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在光伏技术领域,变革正在加速推进。N 型 TOPCon、HJT 等高效组件技术渗透率快速提升,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某头部企业的招标为例,N 型组件均价达到了 0.696 - 0.839 元/瓦,相较于 P 型组件,虽然价格有所溢价,但高效组件在度电成本(LCOE)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
这一现象充分反映了市场对高效产品的认可和追求。高效组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更多的电能,从而降低每度电的成本,这对于投资者和用户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选择高效组件,推动了终端需求的增长。
一季度,3 月单月装机高达 20.24GW,同比增长 124%,创下了新的纪录。然而,与装机量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硅料、硅片产能利用率仍处于低位。
2024 年硅料、硅片产能利用率相对较低,而到了 2025 年一季度,多晶硅产出再次减少 5%,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紧张的局面。
供应紧张直接推高了价格,硅料、硅片价格的上涨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引发了全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光伏玻璃、胶膜等辅材价格同步上涨,叠加硅料价格环比上涨 10% - 15%,使得组件成本上升约 0.05 元/瓦。
2024 年,光伏行业经历了“史上最冷寒冬”。硅料价格暴跌至 3.6 万元/吨,组件价格一度跌破 0.7 元/瓦,这一价格跌幅让众多企业苦不堪言。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超过 10 余家上市公司不得不采取裁员停工等措施来降低成本、维持生存。
进入 2025 年一季度,行业开始通过自律限产来加速供需平衡。硅料产出再次减少 5%,头部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客户资源,优先保障了大客户订单,这无疑挤压了中小厂商的供应空间,形成了“强者锁单、弱者缺货”的格局。
在这种格局下,中小厂商面临着订单不足、资金紧张等困境,而头部企业则通过控制供应量来稳定价格,保障自身的利润空间。
海外市场在 2025 年一季度呈现出复苏的迹象。欧洲市场 N 型单面组件 1 月均价环比上涨 12%,部分海外报价涨幅更是超过了 20%。
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对分布式光伏的接受度较高。2024 年,拉美市场装机增速表现亮眼,预计 2025 年将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然而,海外市场并非一片坦途。欧美等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如反倾销、碳关税等,给中国光伏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头部企业加速了在海外建厂的步伐。
一季度,组件企业订单显著增加,市场呈现出回暖的态势。3 月排产环比提升 26.67%至 53GW,电池片环节也因 G12R 组件需求提升,3 月产出环比增长 19.87%至 54.3GW。国内组件库存大幅降低至安全水平,但企业排产仍保持谨慎态度。
企业之所以谨慎排产,主要是为了避免因需求波动导致库存积压。光伏市场受政策、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需求波动较为频繁。如果企业盲目扩大生产,一旦市场需求出现下滑,库存积压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和经营风险。
5 月 1 日旧政策截止后,新增项目将面临市场化竞价定价的局面,这使得收益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在电力市场化政策下,央国企投资光伏项目的意愿明显降低。
这是因为光伏项目在市场化竞价后,收益难以预测,而风电项目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更稳定的收益预期。
政策红利的消退使得光伏项目的吸引力下降,市场投资热情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尽管一季度光伏市场需求旺盛,但从全年来看,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2025 年全年新增产能规划达到了 175GW,远超全球需求预期(中金公司预测增速约 10%)。
头部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储备,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但二三线企业则面临着现金流失速较快的困境。
行业自律减产可能会加速尾部企业的出清。硅料、电池、玻璃等环节由于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或率先实现产能出清。
例如,某省政策细则未明确,导致央国企开发商观望情绪加剧。开发商担心项目建成后无法及时并网,从而影响项目的收益和投资回报率。
此外,二季度末至三季度为传统装机淡季,叠加政策窗口期结束,需求可能阶段性走弱。
在这个时间段内,市场需求减少,而产能依然存在,这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给光伏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压力。
欧洲市场 2025 年预计将保持平稳增长(增速 10% - 15%),但电价和用电需求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经济衰退可能导致企业用电量减少。
美国政府对光伏产品的贸易政策频繁调整,给中国光伏企业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中东市场大项目需求可预见性强,但地缘政治风险需关注。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导致项目进度延迟、成本增加等问题,影响企业的收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聚焦高效电池(如 HJT、钙钛矿叠层)、智能运维(AI 故障诊断)等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度电成本至 0.2 元以下。
高效电池技术能够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智能运维技术则能够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例如,正泰安能推出的“光伏 + 储能 + 微电网”乡村零碳方案,为乡村地区提供了全面的能源解决方案。
这种综合服务模式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欧洲、中东等海外市场组件溢价超 20%,企业需要通过本地化建厂(如隆基绿能沙特项目)来规避贸易壁垒。本地化建厂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关税成本,提高产品的供应效率和响应速度,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
新兴市场(如中东、拉美)需求增长显著,但企业在开拓这些市场时需要关注政策与汇率风险。
不同国家的政策法规存在差异,汇率波动也可能影响企业的收益。企业需要加强对当地市场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降低风险。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行业整合是必然趋势。通过并购整合,企业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政策细则落地(如分布式光伏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合理安排发电计划与销售策略。政策的变化可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需要及时了解政策动态,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政策要求。
在市场电价波动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5 年一季度,光伏行业在政策驱动、技术迭代和供需调整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装机量的激增。然而,二季度末至三季度,行业可能面临政策红利消退、产能过剩、贸易壁垒及电网消纳等诸多挑战。
企业需要保持战略定力,从“抢规模”转向“谋质量”,通过技术差异化、服务综合化与市场全球化等策略,积极应对潜在风险,方能在行业周期波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