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收盘价格继4月24日首次破百后,在后续一天(25日)继续上涨,收盘价为102.41元/吨,这一价格较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开市时的48元/吨上涨超过100%。引起不少投资者注目。那么,持续上涨的碳价,透露出哪些信息。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自今年一月起,碳价持续走高,相继突破70元/吨,80元/吨,在近两天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与往常履约期附近“量价齐涨”,其余平淡的规律明显不同。关于原因,众多人做出了众多解释。但最核心的原因在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在今年一月发布,并将在5月1日生效。其对监管力度的加大,管理体系的全面等因素使得配额购买需求不断上涨。此外CCER市场重启等因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碳金融高峰论坛”上,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教授预估,到2030年,碳价格将提升为130~200元/吨;到2050年,碳价格逼近1000元/吨的关口;2060年,碳价格将冲上2000元/吨。通过短期内的趋势和当前政策风向,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预测参考度还是非常高的。
彭博社4月15日消息,我国计划收紧全国碳市场的配额供应,以迫使大型污染企业遏制排放。据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生态环境部已要求企业在周二之前就旨在解决配额过度分配问题的计划草案发表评论,并对可以结转到下一年的配额数量设定限制。
知情人士表示,控排企业此前囤积且未能交易的配额将在2025年后失去价值,此举可能会减少目前过剩配额的一半左右。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数据,市场上的总供应过剩估计约为3.6亿吨。
当前全国碳市场已步入第三个履约周期,目前,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的各项措施正紧锣密鼓展开。水泥和铝冶炼两个行业将被率先纳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已纳入全国碳市场序列的重点排放行业正开展碳排放报告和核查等准备,相关核算与报告指南、核查技术指南也已开始征求各方意见。
据财经网市场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CCER需求将大于供给,导致价格在短期内呈现走高趋势。
根据《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气候承诺的一部分,到202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的目标是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
但目前时间已过一半,但能耗下降值仅约为3.3%,距离2025年的目标差距很大;“十四五”前两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这意味着2023—2025年,每年碳强度要下降4.46%。
气候目标的硬性压力巨大,为了兑现承诺,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刺激高耗能企业进行绿色化技改、调整能源结构是政策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综上,碳价上涨的背后是对当前形式的一个正常反应,是否为长期的发展风口虽仍有待观望,但在目前,这是一个适合冲一波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