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_蓝狮注册_蓝狮在线_登陆平台
首页_蓝狮注册_蓝狮在线_登陆平台
全站搜索
资讯详情
摩鑫·CITY OF DREAMS(官方)注册-登录地址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3-01 18:19   文字:【】【】【

  摩鑫·CITY OF DREAMS(官方)注册-登录地址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GDP增长较快,能源消费和CO2排放总量呈较快上升趋势,据统计,全球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0%,但却消耗超过85%的资源和能源,排除85%的废物和CO2。而城市的建筑物的能耗主要集中在采暖、照明、制冷、热水、电力、通风等主要几大类。据统计,我国城市的建筑能耗已经达到城市总能耗的27.6%,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提高。所以,建筑节能对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意义重大的。

  与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相比,可再生能源是自然界可以不断再生、能够永续利用的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能、风能等。其中,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是指利用太阳能、浅层地能、污水余热、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对建筑物提供采暖制冷、热水供应和供电照明,余电并网等。实现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能源。

  我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太阳能发电的国土面积和建筑物受光面积也非常大,同时我国是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大国。仅在2010年时,全球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1600万千瓦,其中我国年产量为1000万千瓦。近几年,随着全球光伏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中国已将新能源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2012年7月20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系统在用户侧实现平价上网。未来五到十年我国光伏发电有望规模化发展。

  建筑体夜景照明及城市道路照明系统可全线采用了风光互补太阳能LED灯组,彻底摆脱原有系统使用市电的传统模式,不仅大大缩短布缆线的施工周期,而且还降低了建筑能耗,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据初步测算,仅路灯照明系统每天每公里可节约用电460度。

  建筑体光伏电力系统可由屋面太阳能系统和墙面太阳能系统组合而成。屋面系统基本可移植较为成熟的地面光伏系统基站,墙面光伏系统可结合幕墙系统,例如呼吸型节能幕墙,其外层玻璃采用太阳能光伏板或者遮光百页采用太阳能光伏板,最大限度的利用日照角度,实现建筑体自身降耗,节能,产能。

  热源系统分为土壤源,空气源,水源三大类,在我国各个地区蕴藏丰富。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接触此类技术,起步较晚,技术上正处于发展期。由于大型建筑体中的空调系统是能耗重点,所以针对制冷和制热的热源采集交换系统(热泵)成为了全世界各国大力推广的环保节能的建筑热能源系统。

  热泵总体分为水源热泵和土壤源热泵两大类,其中水源和土壤源在建筑体中的利用方式主要为冬季地下浅表层土壤(或水)的低温热能能够被热泵抽取,供建筑采暖和制备热水,夏季反过来建筑向土壤(或水)排放热量。热泵整个系统耗电很少,维护费用较传统锅炉,直燃机或制冷机系统大大减少,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日常维修量极少,折旧费和维修费也都大大地低于传统空调系统,运行费用每年每平方米仅为15-18元,比常规中央空调系统低40%左右,且机房面积小,建筑物整体可利用面积提高。

  风能系统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蕴量巨大。全球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我国的风力资源极为丰富,绝大多数地区的平均风速都在每秒3米以上,特别是东北、西北、西南高原和沿海岛屿,平均风速更大,现在已有不少成功的中、小型风力发电装置在运转。

  我国各地区的大中型建筑体数量众多,尤其是超高层建筑,屋面利用率很低,可考虑在建筑屋面及建筑空洞处,甚至建筑双塔之间设置垂直轴和水平轴风机系统,利用被建筑物强化和汇聚的强风产生风能,同时建筑体的设计方案要兼顾建筑效果和风能收集的两方面的最佳点。例如广州的**建筑,它借助建筑平面向南偏东13度,充分利用东南风,在塔楼设备层24层及50层设置与高性能汽车引擎进风口外形相似的两个吸风口,并通过四个风涡轮发电系统进行风力发电,每组发电量约6kWh,总发电量约24kWh,预计日发电量为288kWh,年发电量为105-120kWh。预计风力发电系统总造价约1000万元,年节电费约8.3万元,开创了世界上超高层建筑运用风力发电的先河。

  近年来,太阳能发电由于具有充分的清洁性、资源的广泛性、长寿命以及较少的维护性等优点,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光伏产业成为继IT、微电子产业之后,国际上又一爆炸式发展的行业。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达到67.4GW,成为仅次于风电能和生物质能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光伏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国内发展,截止2012年,我国已经有467家从事光伏硅材料提炼、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以及组件封装的企业。作为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无锡尚德公司已走在世界光伏产业的前列,并成为首个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2008年以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等原因,这种蓬勃发展的势头有所减弱。在此背景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尚德,研究其从繁荣到衰弱,到如今的破产重组的短短10多年历程,对于我国其他光伏企业以及整个光伏产业有更为微观的借鉴和启示,从而具体地为日后光伏产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艰难起步:2001年初,留学澳大利亚的博士施正荣,积累了十多年的太阳能研究技术与经验,归国创业。但辗转辽宁、大连、上海等地,没有一处同意接受这个项目。最终在好友杨怀进的帮助下,尚德电力有限公司在无锡落户。由于创业需要巨额起步资金,无锡市政府协商了8家大型国企分摊了所需要的800万美元。许多海内外高级人才也被引进到公司内部,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石。

  2001年9月尚德正式建厂。当时国内光伏产业刚刚兴起,技术尚不发达,初始资金基本全部用于从国外进口生产线月,尚德第一条光伏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产能接近此前中国光伏电池产量4年总和。然而公司刚刚起步,运营成果仍然亏损。2003年初,尚德开始外寻贷款,通过政府的帮助,以获得国有大股东的担保等方式筹集资金达15700多万元,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

  急速国际化成长:自成立之初,尚德公司就以建立国际公司为定位。因而尚德严格按照国际化标准运作企业,在企业生产环节,2003年就全面通过ISO9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并相继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认证,采用ERP管理系统。随着产量的增加,为打开国际市场,尚德的产品通过了IEC、YUV和CE的国际认证。由于对国内而言光伏产品价格较高,运用领域有限,国内销量持续低迷。于是尚德积极筹备参加国际性展会,获得大量订单,解决了产品的销售。当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

  随后尚德看到了国际市场的潜力,大量购进先进的生产线兆瓦电池生产线。不久,德国政府出台法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政府补贴,掀起新一轮光伏热潮。在这股浪潮中,尚德公司抓住机遇,通过出口贸易、投资建子公司等方式积极扩大海外市场,一度占据了欧洲市场总销售额的90%。公司逐步形成国际市场多元化的特征。2005年,施正荣率领尚德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正式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

  利润暴增,危机隐现:市场的急速扩张,带来了需求的急剧增长。各国新增装机量呈爆发式上升(图1)。与此同时,产量更以超过需求之势增长。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数据,1996到2009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达44.9%,其中2008年和2009年的增长率分别为71.3%和53.3%。对于中国而言,大多数企业将重点聚焦在具有优势的电池生产和组装上,尚德也不例外。然而进入门槛低,大量供给一方面满足甚至超过了市场需求和合理容量,另一方面也瞬间抬高了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导致生产成本被迫不断上升。在产品价格方面,国内蜂拥的各企业为获取大量订单打起价格战,惊人的低价进一步使利润空间急剧缩小。2006年,尚德在这样的情形下为保生产,与美国MEMC公司签订了10年的长期硅片供货合同,以期以相对低价获取竞争优势。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各国又相继陷入债务危机,国外政府对于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发电的补贴大幅缩水,市场萎缩。原料多晶硅的价格跌幅高达200%,尚德损失巨大。除了原料,产品价格也进一步下跌;没有了高额扶持,缺乏核心技术,导致尚德的负债率极高,财务出现巨额亏空。虽然由于时滞效应,国外市场的销售量保持稳定,不断吸引着各企业进入,但危机和隐患已经逐渐显现。

  破产重组:过剩的产能无处消化,国内市场发展缓慢,尚德无奈只能以低价争夺海外市场,然而国外政府为促进本国宏观经济的复苏,提高劳动就业,纷纷对我国光伏产品加大监控。2011年11月9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告,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2012年10月11日美国商务部公布针对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仲裁结果,我国代表型企业中,尚德反倾销税31.73%,反补贴税14.78%。欧盟后续也对我国光伏企业展开双反调查。两大市场的打击,让原本危机四伏的尚德公司遭受严峻考验,并于2013年3月21日,宣布破产重组。

  产业发展欠健全,低附加值产业链环节偏重高。尚德公司所从事的光伏生产,90%集中在电池的生产和组装方面,而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封装-光伏应用等多个环节。上游多晶硅提纯技术的垄断性以及不可替代性,提高了生产成本,制约着中下游环节的市场供给与需求,是光伏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目前,该环节生产技术要求高,国际上只有发达国家的少数公司掌握,它们积极实行技术封锁,严格控制技术专利;同时,该环节投资规模很大,投资风险和成本很高,单个工厂每年产能超过1000吨才能显示规模效益,至少需要投资1亿美元,这对我国各大厂商而言,是很难达到的。而下游的应用与售后环节,又由于市场的局限而难以拓展。最终,尚德的主导方向难以逃脱传统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市场发展不平衡,严重依赖外国市场。尚德公司的蓬勃发展,是基于欧美各国的大力补贴,而日后的衰落也与国外财政吃紧,被迫缩减扶持不无关系。光伏产业也不免落入一条腿走路的俗套,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2点:国内出台政策起步晚,缺乏全面性和可行性。现阶段我国的光伏政策大多是支持大型企业、政府、医院等机构使用光伏发电,或是向偏远地区供电,鲜有政策能普及到广大居民消费者,覆盖范围不广。包括《金太阳示范工程》,也需要一个周期;再者,光伏上网电价的收购政策未能落到实处,电价昂贵无法与传统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竞争。创新能力缺乏,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由于原料和产品最终都是依赖外国市场,包括中间产品设备、生产线等都是依赖国外,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造成受制于人。我国光伏企业实质上是“代工车间”。就以多晶硅提纯技术为例,目前国内多数企业几乎都是采用改良西门子法。这种方法耗电量大,生产1千瓦的太阳能电池大约需要消耗3000~5000度电能,加之中国电价较贵,和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并不具备成本优势。

  产能过剩,非理性竞争过度。作为高科技型新能源产业,光伏产业受到各地政府的强力追捧,尚德得以从早期的无人问津发展到后来的繁荣之势,极大程度上是受政策倾斜的影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地纷纷建立起名目众多的光伏产业园,各类与光伏有关的项目不论可行性和必要性,纷纷批准上马。然而政府扶持、银行出资、企业生产的简单模式造就了大批类似或同质的公司,通过简单引进国外生产技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迅速形成巨大产能,使整个行业近似成为一个的完全竞争市场。过去的几年中,国内有20多个省份的50家企业建设、扩建、筹建多晶硅生产线,不成熟的情况下导致纯度普遍偏低,难以与外国竞争,同时还浪费了珍贵的资源。这种出于功绩心理和对名义GDP的过度热情,一经市场和补贴的刺激,便陷入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行业缺乏统一的体系标准,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对产品进行认证和监管,也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光伏产业链上的名词、设计、制造、建筑一体化标准差异较大。

  应不断加大科研创新,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有数据显示,尚德公司从创业至今已提交专利数368件,显示出一定水平的研发能力。然而这些专利数呈现出低水平的特点,近80%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等专利,缺乏高质量的核心基础技术专利。故从光伏产业全局看,应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龙头企业必须全面提升国产技术水平。在关键领域多晶硅提纯技术方面,我国提炼纯度低,导致我国光伏发电成本高于发达国家的成本,但我国硅矿石资源丰富,为进入到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环节以及降低光伏发电成本,需加快多晶硅提纯技术的自主研发,建立产业联盟,加快企业、政府、高校之间的合作,做到知识要素的流动,联合攻关,降低能耗和产品成本,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产业升级。

  合理制定产业政策,扶持光伏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光伏产业作为新兴能源产业,本身就是以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而出现的,因而其本身也应以此为标准。纵观全球,发达国家无一不以大力的国家政策扶持该产业发展。然而美、日、欧等各国皆以市场为依托,实行光伏电价上网政策,保证了光伏发电与传统发电的平等地位;出台大额补贴从企业转嫁给消费者的方案,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类似我国一味补贴生产者而导致的过度发展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对于企业的补贴不失为少数,但政策的调整性和可预见性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如德国,上网电价在由监管部门确定之后,将维持20年不变,这可以引导德国供应者有充分的心理预期去安排生产,及时降低经营成本,改进技术,以适应未来市场的需要。我国政府也可以借鉴这些策略,立足现有国情,进行合理的产业调整,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生产布局,促进共同发展。

  打开国内市场,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奠定稳固基础。尚德的破产,部分原因在于其发展的过程中做了太多无效投资,一味地扩大产能,满足国外市场,未能为日后市场的波动巩固好根基,增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就我国光伏企业而言,应该转变旧有发展模式,着眼于普通居民,拓展应用领域,除去一体化的光伏安装建筑外大力研发适用于单个消费者的小型发电设备;从政府角度,应着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单位、社区和家庭安装、使用光伏发电系统,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从产业链的中下游靠近市场的一端发起,驱动整个价值链上各方生产地调节。

  [1]付静.我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提升路径[J].商业研究,2013,(2).

  [2]苏庆义,蒋昇.中国光伏产业快速扩张的原因、对策及启示[J].产业发展,2013,(1).

  [3]左显兰.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寒冬”的成因[J].经济论坛,2012,(10).

  [4]王开科,黄如良,关阳.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0,(10).

  [5]王有志;皮宗平,梅伟.江苏光伏产业在发展机遇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1,(4).

  [6].转型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我国光伏产业为例[J].产业观察,2012,(34).

  [7]赵艳.光伏产业低谷中寻求新的出路[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深冬,如同国内的房地产开发商们一样,中国的光伏企业也无一例外地感受到了凛凛寒意,即便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芒照射在他们所生产的组件上。

  而就在大约一年前,光伏行业还是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投资领域:不论资金规模,不论出身背景,投资人们“拎着钱袋”冲入这个“潜力无限、前景光明”的行业,梦想着日进斗金。分析师们称,2010年对全球光伏制造商而言都是金融危机以来的景气年份,市场规模达到约600亿美元。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制造基地出现一波创业高潮,专业与不专业的商人们纷纷创办各种太阳能制造企业。2010年10月,以织袜起家的浪莎集团筹资10亿现金成立浙江安行光伏科技有限公司;12月,羽绒服生产商波司登控股集团与江苏康博科技公司宣布共同投资60亿元打造高纯硅项目,号称年产6000吨,产值可达100亿元。三星、友达光电、台积电等亚洲知名电子产品制造商也纷纷在该领域投以重注。拿浙江一省来说,2007年之前从事光伏行业的企业只有30多家,而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翻了7倍,达到200多家。

  这一切就在一年之间彻底反转。市场萎靡、产能过剩、价格大战、双反调查……中国光伏产业外困内忧中被迫集体“入冬”的迹象已显而易见。

  2011年第四季度,156mm的多晶硅片价格从最高时的4美元/片持续下跌至1.5美元/片。而硅棒价格在11个月内“800元/公斤下跌近400元/公斤”。包括多晶硅片在内的光伏产品价格呈现出一路向下的下滑曲线,且毫无复苏迹象。

  2011年儿月下旬,中国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三季报,数字一片惨淡。在美国上市的8家中国光伏企业中,仅大全新能源和晶科能源保持赢利,其余6家均出现不同程度亏损。国内四大光伏巨头英利、尚德、天合光能、赛维LDK四家企业共亏损2.9亿美元。

  屋漏偏逢夜雨,关于尚德和赛维LDK即将破产的传言甚嚣尘上。有知情者指出,传闻即便不实,也并非空穴来风,资金链绷紧已是实情。本年度中期财报显示,赛维LDK和尚德的短期债务分别高达22.14亿美元和16.69亿美元,速动比率悬于1.0之下,短期偿债能力值得怀疑。有消息称,尚德电力已准备了1000万美元的人员遣散费用,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裁员。

  在2007年的鼎盛时期,赛维LDK和尚德,市值均高达百亿美元。然而随着对于前景的悲观情绪在资本市场四处蔓延,如今,这两家中国光伏行业最著名领跑者的市值只剩下约三四亿美元。

  “但是像无锡尚德、江西赛维这样的龙头企业,还是应该信任其可持续运营的能力。起码地方政府也不会坐视这类标志性企业倒闭。”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

  相比之下,中小型企业更难以扭转出局的命运。“光伏业将会以市场为主导,进行重组升级,淘汰产能落后的小型企业。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弘亚世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文平对本刊说。

  有数据显示,目前整个光伏产业有500多家企业,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都在20%~30%之间,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据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调查显示,中国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10%~20%小幅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即便是勉强维持生产的企业,也并非是真有订单,而是用增加库存博生存机会的做法,想留住一部分骨干,防止更多员工流失,所以才没有全部停产。

  有分析师预测,2012年,产能在100兆瓦以下、“无法形成规模优势”的光伏企业将没有机会登上重生希望的“诺亚方舟”。

  “行业爆发性的增长,带来的后果就是爆发性的危机。2010年各个光伏厂商都开足了马力生产,但2011年德国、意大利降低了对光伏的政策支持力度,于是恐慌就出现了。这是企业错估形势导致的。”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他认为光伏市场没有问题,还是继续增长的。事实上,李只说对了一半,正是德国、意大利等国市场萎靡,让经历近十年爆发式增长的中国光伏产业发现,至今它们依然无法摆脱对海外市场的依赖,而这个产业固有的顽疾也在这一波低潮中显露无疑。

  一直以来,全球的光伏市场主要在欧洲。2010年欧洲市场占全球80%以上的光伏需求,其中德国和意大利占全球装机量就高达70%。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95%都被出口到这些欧洲国家。以德国为例,2009年其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8GW,其中超过一半都是从中国进口。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及随之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欧洲市场变化显著。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为此,各国政府有意识减少对光伏产业的补贴,以降低财政开支。2010年初,德国下调了10%的光伏补助费率,第三季度下调13%,第四季度在之前基础上再次下调3%。

  2011年2月,德国通过光伏上网电价下调方案。在此政策调整下,德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5月的增幅分别为18%、~38%、-55%、-55%、-38%。

  2011年5月,意大利政府将原有上网电价补贴削减了4%~11%,从6月开始,上网电价以月为单位进行调整。预计到2011年底,意大利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将在目前的基础上下降26%~42%,而至2012年底,还将再下降20%左右。

  持同样基调的,还有西班牙。其国家能源委员会宣布,2011年9月之后安装的、超过年度分配安装量的,将得不到政府补贴。这意味着,2011年,西班牙近三分之一的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不在补贴之列。

  随着欧洲对光伏市场扶持力度大幅下调,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遭遇巨大>

  中击。2011年8月,中国光伏产品对德国的出口量为304MW,对意大利的出口量为95MW,分别环比下降了34%和62.6%。

  晶澳太阳能CE0方朋对局势似乎依然保持乐观。他表示,即便欧洲不再增长,全球还有不少成长性市场,比如美国。不过,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美国市场存在太多其他因素。”方坦言。这些因素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2011年11月8日,以SolarWorld为代表的美国7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提出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简称双反)调查申请,首次听证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截止12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美对华太阳能电池(板)反倾销和反补贴案做出损害初裁,认定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对美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结果并不美妙。

  “在市场调整的情况下,光伏产业本身还有一个问题,国内企业盲目扩产,导致产能过剩,供需失衡是由于产业内无序发展过渡扩产造成的。”方朋对本刊记者说。

  国内很多光伏企业都是半道出家。在多晶硅料处于400美元/公斤的暴利时代,不管是房地产企业,还是外贸、化工、食品、农业公司,都在砸巨资抢滩光伏产业链。地方政府的推动对此也“功不可没”。以皮革闻名的浙江海宁从2007年开始把光伏产业作为当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2009年,海宁市政府对光伏企业在税收、技改、人才引进、认证和展会五项上均设有补助。在此推动下,海宁光伏企业从14家增长到40家以上,而按照海宁市政府规划,到2012年将把光伏打造成为产值达300亿元的第一支柱产业。

  但到2010年,中国的光伏总产能已高达27GW,而全球当年的新增总装机容量却只有17GW左右。在欧洲市场萎靡不振的背景下,大量国内的光伏企业根本找不到出口。“光伏制造业‘扩产潮’带来巨大产能过剩显现无疑。”刘文平说。

  EnergIyTrend的报告称,多数大型厂商为拓展出海口,除了延长付款期限外,目前也以资金支持的方式来协助下游开发,进而提升出货量,因此中小型厂商面临的市场挑战将更趋严峻,除了本身的成本压力,在下游的买方市场中,也无法与拥有较多资金的大型厂商竞争,因此,短期营运上多以保有现金在手为主,以降低存货量来度过这波景气寒冬。

  “在低潮的时候,正是一些有远见的公司或者领头的公司加强做好技术,做好质量,做好产品准备的时期。”方朋认为,对于大型光伏企业来说,最好的过冬方式是,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为未来的产业调整作准备。他表示,晶澳太阳能从2010年开始谋求转型为全球主要的组件供应商。

  他透露,晶澳太阳能已经和欧洲第三方认证机构南德意志集团合作,提升自身实验室的产品检测质量,加速晶澳组件产品进入市场。

  “南德集团给我们认证以后,我们可以把很多业界领先的组件产品,在保证质量,保证时间的情况下,尽快推动到终端市场,这对我们的转型来说,具有相当意义。”

  晶澳的战略或许是行业缩影。刘文平认为,由于内地光伏生产商在多晶硅基础领域做了大量研究,目前该产业已走在世界前列。多晶硅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不断升级创新,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提升整体行业效益。

  2009年,合肥市从零开始发展光伏产业,目前赛维、晶澳、海润等企业在合肥落户,再加上当地的阳光电源、中南光电以及配套的彩虹光伏玻璃等企业,当地已初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文松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合肥市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并非喊口号,而是切实从企业需求角度出发,帮助企业内拓优质分布式资源、外推光伏应用合作建设,并制定政策推动各产业链的发展。

  王文松:合肥市考虑对光伏产业招商引资时,全国光伏产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行业前景被众多专家看好。我们也坚信,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光伏代表了未来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在合肥地区发展光伏产业,可以改善本地用煤结构,实现节能减排。

  王文松:合肥市光伏产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快速集群、渐入佳境、骤然降温、前景光明。

  合肥市是通过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来发展光伏产业的。2009年正值光伏行业火爆期,合肥光伏产能迅速提升,短时间内形成规模集群优势。

  但在2011年后,随着国际市场变化,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相继启动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对我国光伏企业冲击严重,业界称之为光伏产业的寒冬来临。合肥当然也不例外,众多光伏企业纷纷陷入经营困境。

  今年以来,国家启动光伏内需,大力发展国内市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在这一背景下,从7、8月份开始,合肥光伏企业陆续恢复了生产,甚至光伏组件、电池片等部分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王文松: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确会抢食国家电网的一部分利益,但我并不认为这会形成利益冲突,尤其是现在分布式电站发展规模还没有强大起来。

  合肥市推动分布式电站建设之前就出台了相关引导政策,与合肥供电公司形成良好的默契。现在国务院出台了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并且细化了相关补贴细则。事实上,在国家政策出台前,合肥也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合肥所出政策的理念、内涵和措施都与国务院政策契合。

  CEI:从光照条件来看,合肥相比西部地区有很明显的弱势,像合肥这样的东部城市该如何推广本地的光伏应用?

  王文松:虽然优良的光照条件是天然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光照不好的东部地区就不能发展光伏应用,只要合理利用有限的优质资源,东部地区的光伏应用一样能得到良好发展。

  合肥市在光伏应用推广上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村庄拆并的地方,新建楼房必须预先考虑屋顶光伏电站建设问题。我们通过肥西县新民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积极探索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模式,其收益归村集体所有,用于贫困户资助、社区管理、文化和运动设施购买等。

  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还提出“光伏扶贫”概念,政府投资、产权归政府、收益归贫困户。由市扶贫办牵头,在长风、肥东、肥西、庐江、巢湖5县市选择了100个贫困户家庭,政府免费为其建屋顶电站,收益完全归贫困户,每户装机3000W,大致费用为3万元。按照合肥的光照条件,这100户贫困家庭依靠屋顶电站,每年收入2500元左右。

  我市金太阳示范工程、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家庭电站、工业屋顶电站、农村光伏分布式项目全面启动。目前建成并网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已突破100MW,到2015年,合肥将完成总量500MW的建设任务,实现“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目标。

  王文松:目前光伏行业刚刚转暖,但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生产企业转型电站建设已经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合肥光伏企业除了拓展本地优质屋顶资源外,更应该大胆“走出去”。

  2011年以来,针对光伏行业出现的特殊情况,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确定光伏产业的“借光发展”战略。2012年,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市长张庆军先后四次带领本地企业到西部寻求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

  2011年,合肥市政府确定光伏产业的“借光发展”战略,带领本地企业到西部寻求发展。今年9月6日,合肥阳光电源和三峡新能源在酒泉共同建设的100MW地面电站一期50MW项目实现并网发电,二期工程将于年底实现并网。这是合肥市前往西部地区开拓市场的一个缩影。我们将充分利用合肥光伏产业的基础,通过政府推动,拓展西部市场,在西部打造一个光伏三峡,实现产能释放,拉动本地企业发展。

  目前我们已经在西部地区建成了655MW电站,在建的有750MW,待建的有180MW。这些电站主要分布在酒泉和嘉峪关,除了甘肃,我们还打算到新疆、青海、内蒙古、等阳光充足的地区建设光伏电站。

  CEI:合肥市提出光伏向西部借光发展战略,正值国内光伏行业寒冬,是什么原因让合肥市政府看好这一产业?

  王文松:当时光伏产业遭受挫折,合肥有这么多光伏企业,政府最基本的想法是帮助企业解困,既然海外市场已经难以依靠,所以只能把目光锁定国内市场。此外,从我国整体能源利用情况来看,我国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的20%左右,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来自于水电。在国外,水电是不计入可再生能源的。中国光伏能源的占比还不足1%,这个数据足以说明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空间是巨大的。

  王文松:避免同质化竞争的解决办法是建立创新驱动机制。合肥利用本地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特别是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理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为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促进其研发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我们正在规划把合肥市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结合,建设太阳能充电桩,为新能源汽车充电。

  此外,合肥的龙头光伏企业也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能力非常强。合肥中南光电研制出了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其把光伏片和普通瓦结合起来生产光伏瓦。这种瓦既具有普通瓦的功能,还能发电,预计能实现新型建筑的“三无”,即6层以下的楼房无水泥、无砖瓦、无外接网电。

  这种瓦在欧美和东南亚地区都有很好的市场表现,我们的合作伙伴北新建材公司正计划开展“三无”新型房屋示范区、住宅产业化基地、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等项目。这种新型房屋能真正实现用电自给自足。

  CEI:除了开发本地电站资源和拓展西部光伏市场,你认为东部城市致力于光伏建设应该如何实现快速发展?

  王文松:除了这两点,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今年6月19日,张庆军市长带队参加2013年慕尼黑国际光伏展,会见了德国IBC公司、德国RCT研究所负责人,并邀请其来肥投资建设光伏新能源项目。

  目前合肥已经和德国IBC公司、德国RCT研究所达成合作意向,德国IBC公司对分布式电站很感兴趣,未来将在肥投资建设100MW太阳能电站。德国RCT研究所则计划投资建设环巢湖大道景观太阳能路灯项目和电动汽车太阳能充电桩项目。此外RCT公司还在太阳能光伏清洁技术方面颇为专业,合肥将与其在太阳能光伏清洁、巢湖水资源治理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国都把光伏产业作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劣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拉动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但对国外依赖度过高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而一个相对稳定并快速增长的内需市场是打通光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通道的重要手段。充分开启国内市场不仅是未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更是希望所在。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成长为世界上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但由于国内市场需求不足,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产品出口国外。过度依赖出口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国外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国内光伏产业就飘摇不定。2008年金融危机,国外光伏市场迅速萎缩,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寒冬”,成为“重灾区”。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数据显示,当时我国已有350家光伏产业组件企业倒闭歇业,幸存者只剩下约50家[1]。2011年,受欧债危机和美国“双反”调查等影响,我国光伏产业再次陷入低迷的景象,这同样是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结果。可以说,过度倚赖国外市场已经成为国内光伏产业的瓶颈和软肋。我国光伏产业要想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摆脱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路子。

  1.从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重点拓展国内市场是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一个产业的发展过度依赖外需,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缺乏国内市场的支撑,等于把发展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交给了别人,不利于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启动国内市场,才能让光伏产业链条完整,让产业步入正常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可以说,拓展国内市场不仅可以为我国光伏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缓解或避免产业链失衡,也可以为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构筑可靠基础。

  2.从国家新能源战略和发展目的看,只有充分开发国内市场才能不背离发展初衷。国家推出新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能源危机,保护环境,达到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人民的目的。在新能源战略指引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光伏产业同样要承担起这个责任。然而光伏产品大量出口在给国内光伏行业带来风险的同时,更使得光伏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没有在国内得到补充,没有让我国人民享受到光伏发电产品的环保效益[2]。可谓背离了发展初衷。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源,假如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能的0.1%按5%的转变率转化为电能,每年的发电量可相当于目前世界上能耗的40倍[3]。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西部地区日照条件更为突出。可以说,我国非常适合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如果能将太阳能充分利用起来,对应对能源危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房屋总建筑面积约500亿平方米,其中可利用建筑面积约为100亿平方米。如果其中20%的面积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就会有20万兆瓦的屋顶光电资源量[4]。除了建筑屋顶可以利用,我国还有不少农村地区因为地形原因而无法架设电网,一直没有电可用。而太阳能技术的利用则能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给广大农民带来光明。除此之外,我国还有百万公里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同样可以让太阳能大展身手。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要达到10GW以上,将形成近1500亿元市场[5],光伏产业将驶入发展快车道。

  从目前来看,国家已经认识到开启国内光伏市场的重要性。在“送电到乡”工程、大型光伏电站示范工程等一系列举措之后,2011年8月出台了1元/kWh的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为光伏应用市场注入了“强心剂”;2012年2月份之后,国家又推出了新一期的“金太阳”工程,补贴标准从8元/每瓦降低到7元/每瓦。而工信部公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不仅为我国光伏产业指明了方向,还称通过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和可再生能源等相关规划,统筹制订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积极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6],为光伏产业提供了制度、政策保障。我国光伏产业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2]刘欣欣,侯大伟,张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令人担忧:生产大国使用小国[N].北京:中国证券报,2010-08-06.

  [4]龙金光.成本急降撬开国内光伏市场金矿[N].广州:南方都市报,2011-12-16.

  本文研究的多晶硅表面处理技术,主要是针对多晶硅电池,进行背面的腐蚀与抛光。与传统的工艺相比,该项技术是将制绒过后粗糙的背面通过相关溶液做成抛光效果,更大程度的反射硅片内部不同波长的光波,使光波在电池内部能够被反射多次使用,增加电池对入射光线的利用率,提升电池转化效率。在现有的晶硅电池产线条件下,通过对湿刻工艺的技术改进,达到背面抛光和腐蚀的效果,并通过电流、电压的提高,使得最终多晶电池片的效率提高0.2%以上。实现多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大于17.3%的产业化生产。

  此种新型晶硅太阳电池表面处理技术的实现,将在现有设备与工艺基础上,进行一定范围的改动与提升,最终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加环保的进行产业化的目的。

  具体的湿刻工艺为:硫酸+硝酸+氢氟酸(蚀刻作用)--水--氢氧化钾(碱洗过程)--水--氢氟酸(洗磷过程)--水。

  B、采用表面处理后的工艺路线为:制绒--酸洗--扩散--湿刻--PECVD--印刷烧结,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只针对湿刻工序进行改进。

  改进后湿刻流程为:氢氟酸(通过设备的改进,对背面进行PSG作用,并对四周进行蚀刻)--水--抛光液(抛光作用)--水--氢氟酸(洗磷过程)--水。

  C、设备改进上,将在目前单台设备只满足“湿刻”这单一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设备的改进,最终将“背面抛光”和“湿刻”作用一体化。

  该技术不仅会提高多晶电池片的转换效率,还在工艺制程上提供了更加优化的方案,该方案无需使用硝酸和硫酸,因此具有更加环保、更低的化学品耗用等特点。在废水及废气处理上,该项目具有节约废水处理成本,降低废水污染等优势。

  通过表面处理后,因背面反射率提高,部分透射光返回硅片内被吸收,增加了输出电流。

  晶硅表面经过抛光和腐蚀后,硅片背表面更加平坦,粗糙度显著降低,大大减小了背表面面积,限制了表面复合损失,少子寿命显著提升。

  该技术通过背面抛光,经过化学腐蚀抛光工艺,硅片背面杂质和损伤层进一步去除,减少复合,提升钝化效果。

  背场烧结后,铝会产生团聚,由于团聚尺寸大于绒面尺寸,相当数量的团聚体被“架空”,导致浆料和硅接触面积减小;而抛光后的硅片背表面平坦,团聚更容易直接与硅接触,使得背场合金层有效面积增加。

  B、节省化学原料。独创全新背面和侧面腐蚀方法,无需使用HNO3/HF腐蚀体系,只需使用很少量的HF;使用专用的抛光液,背面抛光效果好,无需使用HNO3,H2SO4,更环保,成本更低。

  E、背抛光与传统在线式湿法刻蚀工艺完美融合,并且与将来的背面钝化有很强的匹配作用。

  F、该技术最大的特点:简单易实施,且效果显著。不论是SE、二次印刷,亦或是HIT等技术均是对电池正面的改进与提高。而该技术是对电池背面的改造和优化,能够独立于其他技术提高电池效率,同时可与以上领先技术相叠加使用。

  各地喜迎2013年的欢乐之气丝毫没能驱散笼罩在新余赛维LDK(大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上空的寒意。虽然采取了变卖电站、出让股权、处置土地等弥补手段,但赛维在2012年岁末仍难逃脱被京运通等合作者告上法院的命运。

  这家“生”由当地政府助产、“病”由地方财政输血的民营企业正陷入总额高达250亿元的债务危局之中。“中国新能源之都”新余市当初因赛维及所依附的光伏产业迅速崛起,现在又被这家“世界光伏巨头”拖入经济泥潭。2012年上半年,新余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6.07亿元,同比下降52.7%,“如果赛维倒了,新余经济将倒退10年。”

  事实上,新余市已经与赛维连体共生,赛维不能、也不允许破产。依附在赛维身上的,除了已布局的预期产值1500亿元、后期规划5000亿的光伏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外,更有数万人的就业及新余市经济发展的重担。

  为更有效地挽救赛维及新余市地方经济,新余市已在陆续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新余市政府正在与赛维谈判,促其同国资背景的央企和地方大型国企组建“联合体”,共同对赛维进行重组。虽然谈判的最终结果尚未公布,但赛维掌门人彭小峰已辞任董事长,由总裁佟兴雪接任其位,赛维“国有化”的路径逐渐清晰。

  以赛维为核心的光伏企业快速集聚,“一钢独大”的产业格局得到根本性扭转,新余一跃成为江西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

  自始至终,新余市政府都在主导着包括赛维在内的诸多光伏企业的命运。新余光伏产业的兴起与衰落,无不体现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意志。

  2005年7月,彭小峰正式创立赛维,从事太阳能硅片生产和高纯度多晶硅及太阳能组件制造。2007年6月1日,赛维成功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32岁的彭小峰以400亿元的身家成为中国新能源行业的首富。

  此后几年,赛维极速扩张,并不断向光伏产业上下游拓展,致力打造“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企业,短短几年内跃升为世界上产能最大的太阳能硅片生产商。“赛维的快速发展不仅在于较好地整合了全球的资本、人才、技术,也在于抢占了光伏市场的制高点。”赛维有关负责人称,赛维的战略目标是建成世界光伏关键材料的领先企业。

  新余举全市之力在项目用地、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电力供应等方面支持赛维发展。就在赛维极速发展的同一时期,新余市以赛维为核心、以光伏产业为“一号工程”的经济转型和跨越发展计划亦得以迅速推进。

  依托赛维硅片资源优势,新余市先后引进了硅料提纯、太阳能电池制造、太阳能电池组装件封装、太阳能应用产品等一批光伏产业链上的下游产业。

  2010年,赛维成为世界最大的硅片生产企业,企业硅片产能达3000兆瓦,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也正是在这一年,新余顺利度过了光伏产业的第一波寒冬,地方经济成功实现了“三级跳”:2010年,新余市财政收入由2008年的30亿元、2009年的50亿元跳至80亿元。2010年新余市的GDP达到605亿元,是2005年赛维刚投产之时的2.1倍,年均增长15.5%。

  至2011年,在新余的新能源、新材料及钢铁等三大产业中,以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值已超过一半。以赛维为核心的光伏企业快速集聚,“一钢独大”的产业格局得到根本性扭转,新余一跃成为江西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

  新余市一位负责工业企业事务的官员说:“如果不引进赛维,新余经济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

  地方政府甚至越过企业及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直接设定轨道让赛维等企业上轨。

  记者梳理赛维的发展轨迹时发现,赛维每向前跨一步,都有赖于地方政府在其背后的强劲“推力”。地方政府甚至越过企业及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直接设定轨道让赛维等企业上轨。而地方政府想要实现的,仅仅是GDP的增长及“进位赶超”。

  比如,彭小峰原先的计划是在2006年建成投产的硅片产能为100兆瓦,此后两三年逐步提升到200兆瓦。但在新余市的重点“帮扶”下,赛维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获得爆发式增长。2007年,赛维在投产第二年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8亿元,硅片产能达400兆瓦,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位。

  资料显示,新余市政府的“推力”除了当初的1.5万亩的巨量廉价土地外,更不遗余力地协调供电部门为高能耗的生产线提供低价电力。此外,新余还在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在企业融资方面向各金融机构协调,甚至用政府财政为企业提供担保。

  在新余市政府推动下,2008年,赛维上缴利税2.8亿元,并创造了1.6万多个就业岗位。到2011年,仅赛维一家企业,即上缴税收13.6亿元,成为新余市财政贡献第一大户。同时,赛维创造了2.5万个工作岗位。

  到2011年底,围绕在赛维身边的上下游光伏企业近百家,产值超200亿元。正是受益于光伏产业的迅猛增长,2011年新余市新能源行业的产值达421.67亿元,已超过钢铁成为该市第一大产业。2011年新余市国民生产总值779.2亿元,增长13.3%,高于江西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达111.3亿元,增长38%,领先于江西其他设区市。

  早在2008年,新余市就规划了光伏产业的“宏伟蓝图”。《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2年)》称,到2012年,包括高纯硅料、多晶硅片等全产业链的总值将达到5050亿元。不过,这一梦想已经破灭。随着赛维债务危机的加深,新余市亦陷入财政“救赎”的另一个“危局”之中。

  “2009年初,国际硅料价格几乎是一夜之间由每公斤400美元跌至40美元,硅片由70元1瓦下降到7元1瓦,全行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新余市委书记李安泽在回忆2009年光伏危机时曾说,正当光伏产业在新余如火如荼发展之时,国际金融危机给新余光伏产业造成重大冲击。

  虽然新余感受到光伏产业的危机,但没有就此止步。在外部恶劣环境下,新余仍“逆势而上”,远赴香港等地招商,当年投资额就达200多亿元。至2010年,在新余注册的光伏企业超过20家,目前已有超35家光伏企业落户新余。

  如果赛维倒了,新余经济将倒退10年。赛维的生存牵涉新余光伏产业乃至整个城市产业发展的命运,以及多达几万人的就业问题。

  成也赛维,败也赛维。赛维没能按预期的计划前行,而新余光伏产业的发展更无法按新余市划定的轨迹高速前行。

  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形势急转直下。伴随着新余市政府的过度参与,赛维的过度扩张最终累积了高达300亿元债务的重压,使得新余市政府与赛维双双陷入一场难以自救的“危局”之中。

  至2012年第三季度,赛维LDK拥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仅为1.119亿美元,另有3.407亿美元短期可抵押银行存款。与此相对的是,赛维在2012年内有大约20亿美元债务到期。目前赛维的负债总额248.93亿元,短期负债为200.9亿元。2011年底,赛维的负债总额为302.30亿元。

  如果不是政府“施救”,极力帮助赛维“减债”,赛维或早已经破产。不过,外界也许不知道,新余市及江西省为此付出多大代价。

  一个被广为报道的事例是“5亿元财政兜底”。2012年7月12日,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将江西赛维LDK公司向华融国际信托偿还信托贷款的缺口资金纳入同期年度财政预算的议案。该笔信托贷款涉及资金5亿元。

  事实上,在此事被曝光之前,新余市政府已多次向赛维施以援手。比如,通过新余市极力争取,江西省政府已先行设立20亿偿债基金。2012年7月11日当天,赛维的还贷计划为“偿还银行贷款5427万元”,而公司可用资金约20.2亿元,其中政府稳定基金20亿元。

  此外,新余市及江西省政府还协调金融机构,持续为赛维提供超过200亿元的资金支持。之所以向省政府求援,是因为新余市高新区及市本级财政已无力在资金上给予“帮扶”。2011年新余市财政总收入虽然有111.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69.43亿元,同期支出却高达102.77亿元。

  新余市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说,赛维的债务压力太大,高新区和市政府都不可能背得起。而即使无法背起“拯救”赛维的重担,新余市政府还是竭尽全力。比如,新余市通过新余市国资委参股40%的恒瑞新公司收购了赛维19.9%的股份,并为此付出2300万美元。

  新余市及江西省极力向赛维“输血”事出有因:赛维不能就此倒下。“如果赛维倒了,新余经济将倒退10年。”新余市一位政府官员说,更重要的是,赛维的生存牵涉新余光伏产业乃至整个城市产业发展的命运,以及多达几万人的就业问题。

  赛维之于新余,并不是一家企业之于一个政府的角色关系,而是“骨肉相连”的连体关系。据了解,在赛维“年景”最好的时候,甚至为当地贡献了高达60%的税收。

  太阳能是地球能源的基本来源,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阳光发电,是人类一直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太阳能是一项清洁性、安全性的能源,资源的来源广泛且充足,而且其具有很长的寿命,也不像其他能源那样,需要经常维护。基于这些其他能源不具备的特点,光伏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有利用价值的能源。自上个世纪50年代,太阳能的应用已经从太阳能电池发展到如今太阳能光伏集成建筑等多个不同的领域。纵观全世界的光伏产业,也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的光伏产业也渐渐地步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因此,本文将以市场分析为基础,由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技术经济:技术、企业产业、国家。

  光伏产业是一项绿色又环保的能源,因此被看作是一项战略性的朝阳性产业,各国给予光伏发电的很高的重视程度,并给予大力的扶持,原因如下:

  1.《京都议定书》给予各国以压力,迫使各国政府落实积极开发各项清洁型能源,包含太阳能在内,这样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中东是全球的石油主产区,因此,中东地区的政治趋势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为了保证稳定的能源供应,各国政府不得不大力开发国内能源,其中包含太阳能在内。

  3.像石油、煤炭这些矿物能源在渐渐枯竭,各国政府不得不积极开发包含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这样才能使能源长期供应。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在上世纪末的最后十年,全国光伏发电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高速增长。在新千年以后的三十年中,全球光伏发电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三十的速度高速增长。光伏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中一项独具潜力的能源,它的重要性和战略性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鼓励光伏产业。自1999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日、德这些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推出了大型国家光伏发展计划和太阳能屋顶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世界光伏产业是比IT产业发展还快的产业。作为一项可再生清洁能源,在21世纪前半期,光伏发电将发展成最重要的基础能源。

  光伏发电的成本,直接决定了其能否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其在能源供应中的地位。光伏发电的成本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光伏发电总成本以及总发电量。光伏发电成本主要是受初始投资的影响,诸如运行维护费、税收等因素则对系统的发电成本影响较小。1.初始投资。光伏电站的初始投资主要包含光伏组件、电缆、配电设备、并网逆变器等成本,在这其中,光伏组件投资的成本就占初始投资的一半以上。2.发电量。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受两个因素影响:太阳能资源、太阳发电的效率,与此同时,也受运行方式、线路耗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与建筑结合在一起的光伏发电系统大多安装在东部沿海地区。3.单位电量成本。(也称度电成本)

  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起步并不早,主要开展了投资补贴、特许权招标等项目,一些技术的经济分析并不能恰当地反映出成本所在,本文主要结合一些典型的运电站数据来分析。

  1.聚光光伏电站的单位投资成本是比晶硅光伏要高的,聚光光伏电站度电成本比薄膜光伏电站要低,但仍然比大规模地面晶硅光伏电站要高一些。

  2.薄膜光伏电站的单位成本比晶硅光伏电站的成本要低,但它的效率也低,而度电成本比晶硅光伏电站高。

  光伏系统的成本包含太阳电池组件、功率控制、组阵系统平衡、间接费用这四个部分。在这其中,组阵系统平衡涵盖了支撑组件的框架和支架、电线、基础土建和土地的使用费等。功率控制分为两个方面,逆变器和电器控制系统。简介费用包含涵盖了工程建设的管理费、工程设计费、建设期中的利息、意外的费用、运费等等。目前,制约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成本过高。随着电池效率的提高、组件成本的下降以及寿命的延长,光伏发电的成本和平价上网的水平相近,因此,光伏发电非常具有发电的竞争力。一些国际机构对未来光伏发电的系统度电成本做出了预测:现如今,中国并网光伏的发电单位的初始投资成本大约为15/W,光伏发电装机的容量是3GW。按照中国发电产业现有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技术提升和装备国产化的大前提下,每年的投资成本会有百分之十的下降。按照《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年底,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4GW。预计到2022年年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会达到40GW,到2030年年底,装机容量会达到200GW。根据测算结果来看,2015年中国光伏发电的单位投资成本也大概是11元/W,2022年将会下降至10元/W,2030年会出现大幅下降,降至4元/W。太阳电池成本的下降,不仅仅是依靠技术进步,规模化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使得成本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下降幅度。而系统平衡需要的构建成本也有了明显的下降。目前微电网的发电技术仍处于深入研究的阶段,虽然成本还是很高,但伴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成本也会逐步降低,未来光伏发电技术的前景是巨大的。2022年前,全球光伏发电的市场还是主要集中于欧盟地区,占到的比例约为百分之四十,2010~2022年,光伏发电在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地位逐步提升。2022年之后,光伏发电的新兴市场主要是中国、美国、巴西等国,光伏发电技术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1.多种光伏电池技术争相发展,第一代晶硅电池具有高校、低廉、使用广泛的主要用途,为市场主导。第二代薄膜电池成本低、耗能少,发展前景良好。第三代新型太阳能电池效率高但价格昂贵,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2.光伏微电网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成本和低稳定性光伏微电网是用光伏发电当作最主要的电源,它可以和其他的储能装置配合,直接在用户负荷周围供电,典型的微电网是可以脱离主网运行的,也可接到主网上运行,这样可以减少配电投资,大大减少了太阳能间歇性对用户带来的影响,这比较适合成本较高的边远山区和对供电有高可靠性的用户使用。

  综上所述,发展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是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分不开的,国家各项政策的颁布和落实,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1.政府要做好带头作用,设立光伏产业发展的专项经费,更要在资金、电价、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

  2.技术上既要自主研发,又要学会技术引进,也可以和国内研究共同公关,建立健全一套创新的技术体系。

  3.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多方参与、共担风险,以更高的水平进行光伏技术师范建设项目。

  4.努力培养国内的光伏市场,制定一套具体的分摊上网电价的实施细则,。5.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对行业标准的制定要加速,提升光伏产业在未来产业中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在2030~2050年间,光顾能源和常规能源在价格上会有真正的竞争力出现,因此,这必将成为我国多能互补能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光伏产业需要在市场的规范、设备国产化、提高技术支持、产业链的发展等方面继续努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才能跻身世界前列。

  [1]曹石亚,李琼慧,黄碧斌.光伏发电技术经济分析及发展预测[J].中国电力,2012(08).

  [2]冯百乐.光伏发电在建筑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和选型分析[J].山西建筑,2012(20).

  [3]陈贶,王亮,王满仓.不同容量光伏发电单元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J].有色冶金节能,2014(03).

  如果此次顺利过会,那么它将成为继南都电源、环旭电子之后第三例境外私有化而后登陆A股的企业。

  但是,在“光伏全行业亏损”的背景下,浚鑫科技的IPO前景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尤其是进入2012年以来,已有包括皇明太阳能、辉煌太阳能、思可达光伏、恒基光伏等9家光伏企业IPO搁浅。

  据浚鑫科技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本次拟发行17550万股,将用于投资达5.6亿元年产300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项目。

  其招股书称,为了配套其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与销售,2011年浚鑫科技自产太阳能电池片产量为212.26MW,外购83.41MW。

  联系不久前,业内巨头阿特斯阳光表示考虑将其太阳能电池片扩产700MW,英利则称将海南工厂再启动1GW产能计划,而中电光伏1GW的扬州高效电池基地已然动工。ChinaVenture投中集团分析师李玲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难以判断浚鑫的抉择的对错,毕竟行业过剩的风险是存在的。”

  2007年7月,浚鑫科技成功登陆英国伦敦AIM创业板,首发融资7500万美元。获得融资后,浚鑫科技产能迅速扩大,2008年光伏电池产能为100MW,直接升至第一集团军位置。

  而仅仅在三年前的2004年,浚鑫科技还是一家为无锡小天鹅生产配件的家族企业。许多评论称,其发展迅速归因于当地政府部门的扶持。

  比如成立之初,浚鑫科技所需的5000万元启动资金,即为当地政府协调地方商业银行所解决。而2007年,因往伦敦上市需要改变企业性质,江阴有关部门领导为此召开联席会议,仅用11天即把所有图章全部盖完。

  2009年,随着西班牙等新兴市场的崛起,欧洲光伏市场呈爆发式的增长,但此时国内光伏企业却产能不足。

  “彼时,国内处于产能不足的光伏企业急需资金扩大产能。但是,AIM市场容量较小,浚鑫科技又是小公司,关注度不大,难以增资扩股。”光伏行业某高管对记者说。

  因此,2010年3月,浚鑫科技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但后来因故于2010年9月宣布无限期推迟香港IPO。

  2011年4月,浚鑫科技最终退出在伦敦AIM市场的上市交易,决心谋划在国内A股上市融资。

  浚鑫科技2011年度电池片产能为217.48MW,组件产能240MW,在整个中国光伏行业中处于第二集团军位置,但对比行业巨头阿特斯阳光与英利等,差距不小。

  据浚鑫科技预披露招股书显示,其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45亿元、26.79亿元和28.60亿元,对应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为1.91亿元、2.09亿元和1.17亿元。

  而其他核心指标,如应收账款周转率、经营净现金流、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也被部分媒体评为“急剧恶化”。

  “2009年的光伏后,国内光伏行业陷入了产能过剩状态,电池片、电池组件价格下降严重,而进入2011年,在欧债危机、美国‘双反调查’之后,这使得对外依存度达90%的光伏企业中80%都在亏损中挣扎。”光伏行业某高管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除此,浚鑫科技还被认为其向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及其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过高。

  而据其招股说明书,浚鑫科技辩称,其在美国市场销量只占1%,受美“双反调查”的影响有限,而其对外依存度,2011年度为59.48%,同比下降27.14%。

  鉴于光伏产业对外依存度达到90%以上,行业的不景气导致监管层对光伏企业上市融资实施严格对待。也正是由此,进入2012年以来,国内已有9家光伏企业IPO搁浅。

  “在光伏行业大面积亏损的状况下,如尚德、赛维都亏损厉害,浚鑫的财务数据并不难看,但证监会特别注意其持续赢利能力。”

  “目前,国内光伏产业上市肯定都不是很乐观的,因为证监会对光伏企业的行业前景是不看好的,其中主要是对其持续赢利能力的不乐观,所以,之前有9家光伏企业IPO为证监会所否决。”

  中信证券一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说:“光伏概念股不容易。近期,向日葵、超日太阳等几乎所有光伏概念股都公告业绩下滑,而新股珈伟股份上市两月即业绩大变脸,这都是证监会看在眼里的。”

  “浚鑫科技现在扩产,好处是设备更加便宜,导致产品成本降低,但英利、阿特斯等光伏巨头扩产的规划更大,或会导致成本更低。”

  “我不认为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不可解决,目前全球约有54GW光伏组件产能,但其中16个GW是没有竞争力的产能,但如果巨头扩产,过剩仍在,小企业的淘汰进程将会加快。”

  因此,在整个行业景气度急剧下降的形势下,受资金周转困难(据浚鑫科技预披露招股书显示,其应收账款周转率在2009年为15.59次,2010年为15.92次,而2011年仅为5.41次,应收账款周转率大幅下降)、融资需求扩大的影响,浚鑫科技上市募资的欲望非常强烈。

  常州天华新能源公司总裁谢潇拓则这样说:“从长期来看,光伏行业前景肯定是好的,但现在的问题是,谁还能活那么久。”

  如今,除了浚鑫科技外,仍处于审查状态的光伏概念股还有福斯特光伏材料、福莱特光伏玻璃、山西天能科技等。

  6月28日,国家能源局一位官员称,政府部门正式将光伏发电十二五装机目标增至21GW(2100万千瓦),是最初版本的4倍多。

  它的另一自信还表现在招股书中所显示:已取得52项专利,其中6项发明专利、46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太阳能电池实验室转换效率达到19.5%,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011年,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中国经济也疲态尽显:CPI居高不下,股市重回10年之前,各地企业老板“跑路”传闻不断,连“万年不跌”的楼市也在政策的打压之下增长乏力。复杂的经济形势,更是让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2以“稳”字当头。

  经济整体增长势头趋缓,使得对外部环境反应相对敏感的新能源波动的更加明显:2011年,中国风电市场告别了过去5年的狂飙式增长,尽管绝对增长量依然保持了全球第一,但2011年全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仅为1000万千瓦左右,与去年1600多万千瓦相比,出现了大幅下滑。

  太阳能光伏领域也同样没有幸免。国际市场上,美国一大批光伏企业相继破产倒闭,欧洲光伏产品需求量巨幅下跌,一向“两头在外”、对国外市场严重依赖的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几乎全线亏损,光伏业的寒冬来势汹汹。

  在如此下行通道背景之下,新能源领域并非没有亮点,一批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此时却强势崛起,上演了一幕新能源领域逆势增长的精彩好戏。

  精功科技、汉能硅基、吉阳新能、裕华光伏、远景能源、正海磁材……这些听起来比较生疏的企业,或逆市扩张,或成功踏入资本市场,或实现了业绩的大幅增长,它们凭借个性化的产品优势,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个对大多数新能源从业者而言显得格外寒冷的冬天。

  对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来说,尽管同样身处新能源阵营,但他现在并没有尚德老总施正荣那样的烦恼。

  施正荣的尚德正经历着行业调整带来的巨大冲击,利润大幅下滑,企业被破产倒闭等各种流言困扰。尚德的股价也从最高时的90美元,一路狂跌到现在的2美元左右,跌幅高达97%。

  “新能源现在的状况有多糟糕,看看他们股市的表现就知道了。”作为新力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主任,王勉的话或者代表了绝大部分人的感受。

  尽管大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低迷,但在11月2日成功登陆创业板的阳光电源,依然劲头十足,其高达30.5元的发行价,足以让曹仁贤迅速地成为亿万富翁。

  而对阳光电源来说,通过上市筹集到的资金,可以让它年产100万千瓦的太阳能光伏逆变器项目成功上马,公司前景依然一片“阳光灿烂”。

  在太阳能光伏的产业链上,同样可以穿着棉袄舒服过冬的还有浙江精功科技。这家曾在建材机械、纺织机械等传统业务领域占优的设备企业,从2005年起,开始发展多晶硅材料至切片环节之间的光伏装备。

  2007年该公司多晶硅铸锭炉推向市场,2008年即成为主流厂商之一,到2011年太阳能光伏装备收入已经占到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64.28%。

  2011年,在欧洲各国补贴降低,全球光伏市场疲软的情况下,精功科技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193.39%,净利润3.3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462.16%。

  该公司预计,2011年全年净利润增长幅度在350%至372%之间,预计实现净利润4.1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称,在光伏行业低迷背景下,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光伏装备的销售同比增长所致。”

  当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上的这些企业在低迷的市场中掀起波澜时,风电领域中的一些企业也同样在逆市中实现了快速扩张,比如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的远景能源。

  这家建立于2006年“小企业”,主要市场定位为三类风区,成功避开了与一线龙头风机企业的正面竞争,近年来在不声不响之间,已经悄然爬到了国内风机生产商的第一梯队,2009年公司完成销售收入10亿元人民币,而根据业内人士分析,2011年其销售额将实现平稳发展,达到20多亿元。

  万事皆有因由,所以在行业处于低潮的时期,可以“逆势而上”的企业并不是运气使然,其必定有各自的竞争优势。

  “无论这种优势是什么,技术、经验、或是政策,甚至是产业链中某些独有的资质,都会成为他们的壁垒。而这种进入壁垒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减少所在领域的竞争。所以这类企业的处境就会相对较好。这完全符合经济学规律。”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向《能源》杂志解读在寒冬中逆市上升企业的成功秘诀。

  对于营造“壁垒”,精功科技显然是成功者。2008年之前,国内多晶硅铸造炉市场一直被美国GTSOLAR等国外公司垄断。而价格高,售后服务没有保证则一直困扰着国内的多晶硅厂商。

  精功科技介入这一行业,正是看准了国外厂商的这一短板,构建了自己在价格与服务优势上的“壁垒”。正是凭借这一优势,在这个行业的冬天里,精功科技让众多投资者趋之若鹜:从7月4日到9月30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有多达14批的投资机构被吸引而至,“蜂拥”调研。

  “在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不少环节上,很多设备国内企业更倾向于进口。而在这种调整期,由于生存考虑,下游厂商去更主动去尝试国内的一些替代产品,因为降低成本是它现在最重要的目标。这将有力地推动国产设备企业的发展。“杨磊也解释了另外一层原因。

  壁垒形式万千,需要使用者依情况而定。所以,在风电行业的江苏远景能源选择了一道高高的“质量壁垒”隔绝了和同行的同质化竞争,也抵御了冬天的严寒。

  由于国内风电产能扩张迅猛,导致了事故频频: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2011年4月,烧毁或倒塌机组16台;叶片因材料不合格,成批更换报废;机组不具备低电压穿越功能,发生数百台机组脱网事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坚持独立研发,拒绝购买图纸来进行拼装的远景能源成为了市场的宠儿,尽管其价格高出同行,但是充满适应力的“定制“方式,以及高质量的保证,让客户依然络绎不绝。

  “我一直认为什么事情不要扎堆,如果大家都去扎堆的话,一定很快造成产能过剩,后果不言而喻。作为新能源产业重要推动力力量的政府,一定不要任何东西热了就都去做,一定要有差异化思维,考虑扶植有能力建立壁垒的技术性企业。”杨磊强调道。

  因此,构建壁垒,寻求差异化竞争成为在这个行业冬天里胜出者的共同特征。也正是由于企业领悟到了这点,他们才在行业中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让壁垒成为了抵御严寒的最好屏障。

  “就目前而言,政府的支持对光伏而言依然至关重要。而在光伏的主要市场欧洲,由于持续的债务危机,导致了政府对新能源扶持力度的减弱,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大减。”现任职德国PIK能源系统分析组的张树伟说道。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国内市场没有打开的情况下,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中国光伏业也不可避免的“一同感冒”。

  以生产逆变器的阳光电源为例,2010年其三分之二的营业收入还要靠欧洲市场。而在2011年上半年,由于欧洲光伏市场政策变化,其境外营业收入所占比重锐减到了全部产品的营业收入的五分之一。

  但是,随着下半年国家光伏上网标杆电价的确定,在各地政府的推动下,中国光伏市场终于被瞬间激活,为了赶上1.15元的优惠,光伏电厂建设进入暴涨阶段。在此背景下,阳光电源基本摆脱行业下行影响,2011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5.6亿元,大体与去年全年收入持平,而其中仅第三季度的收入就超过了整个上半年。

  相对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幸运,中国的风电市场则显得有些“惨淡”。由于风电在国内的市场发展已经进入了平台期,所以等到的政策只是不断降低的补贴以及不断提高的入门门槛。

  “从经济增长周期来看,中国风电市场已经度过了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了平台发展阶段。所以各项政策的制定也是要更多的规范行业,使其摆脱严重同质化的市场格局,推动健康发展。”张树伟分析说。

  市场寒冬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因为每个新兴产业都会在发展历程中经历挫折和阵痛,本次新能源市场的寒冬,与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2000年3月,以技术股为主的NASDAQ(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攀升到5048,网络经济泡沫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这种“非理性繁荣”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互联网企业,一时间,融资、上市、期权激励等各种商业模式让NASDAQ的投资者兴奋不已。

  但随后的几个月内,投资者、基金和机构纷纷开始清盘。互联网泡沫瞬间破裂,仅仅6天时间,NASDAQ就损失了将近900个点。从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约5万亿美元的市值从股市蒸发。

  泡沫全面消退之后,市场上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不复存在,而经过大浪淘沙之后,剩下的公司,如雅虎、GOOGLE等纷纷成为了互联网的行业巨头。

  尽管大部分新能源企业在2011年都遭遇到了销量和利润的严重下滑,甚至关门倒闭,但是行业整合度反而得到提高,市场因此得到了净化。

  以风电为例,在经历了低电压穿越、机组脱网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措施,提升了行业进入门槛,尽管这会导致一部分企业退出,但是对整个风电行业恢复理智发展却是有利无害。

  “这是一个正常阶段。尽管新能源设备制造遭遇暂时的困难,但是新能源产业毕竟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其市场的容量与活力还在,具有了市场亟需的技术、成本竞争力强的高新企业,具有迅速成长壮大的可能性。”张树伟乐观地评论道。

  即使最乐观的预言家,也很难想到中国太阳能的应用,会在几年间出现爆炸性的发展。

  在2003年至2009年6年之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世界市场份额由1%升至30%强;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超过1.3亿平方米,占全球76%。而太阳能热水器的成功还催生了太阳能利用的另一“蓝海”――光伏发电。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电站,仅西部地区就已经建了622座。依靠这些新能源,已经解决了西部地区134.5万户居民的基本用电……串突飞猛进的数据背后,除了彰显出中国清洁能源企业在低碳时代的作为之外,也使得太阳能应用成为了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的标志性符号。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家以索具生产闻名的制造企业,开始了他们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而从索具到太阳能光伏,中国巨力集团正试图找到自己在低碳时代的新增长点。

  作为国内最大的索具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全球索具产品类别、品种规格最齐全的生产企业,国内工业企业100强中有80%是巨力的客户。然而,在索具领域中的老大地位,并没有让巨力停止在新领域探索的脚步。

  2009年8月28日,巨力新能源规划中的三期太阳能组件项目,一期项目已竣工投产。作为中国巨力集团旗下的控股公。

相关推荐
  • 首页、(盛煌注册)、首页
  • 摩鑫·CITY OF DREAMS(官方)注册-登录地址
  • 首页.新宝娱乐注册.首页
  • 花都娱乐-登录首页
  • 首页_恒悦注册_首页
  • 主页,(富达娱乐),主页
  • 主页、华谊娱乐注册、主页
  • 恩佐-恩佐注册_2【平台招商主管】
  • 首页、(天美注册)、首页
  • 首页,百事注册
  • 脚注信息
    友情链接: